鑒于第一代的“紅眼睛”便攜式防空導彈性能難以滿足需要,70年代,美國陸軍開始發展新一代便攜式防空導彈,其核心是使用更靈敏的導引頭,提高速度和反應能力,能夠迎頭攻擊目標,同時為了防止誤傷,還加了一個敵我識別裝置。
1979年,被命名為FIM-92“毒刺”的新型便攜式防空導彈開始交付美國陸軍,并以一對一的方式替換舊式的FIM-43“紅眼睛”。
初期型號的“毒刺”導彈使用的是當時十分先進的紅外/紫外雙模導引頭,能夠有效將目標從復雜背景中識別出來,之前戰機在對付紅外制導導彈時使用的拋灑干擾彈等措施效果被大大削弱,此后,在更新型的“毒刺”導彈上更是使用了新型焦平面陣列紅外成像導引頭。
此外,后期型號的“毒刺”防空導彈大大增強了升級能力,除了可以更換導引頭和火箭發動機等部件之外,還可以通過升級彈載處理器軟件來提高其性能。
“毒刺”導彈的操作十分簡單,只要將電池插入發射器,利用其冷卻導引頭并確保導彈更系統啟動,敵我識別器確定目標并非友機之后會發出一個音響識別信號,當導引頭鎖定目標之后會發出另一個音響信號,這時候按下開關就可以發射導彈。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電池只能提供19秒的工作時間,一旦超出這個時間導彈沒有發射就必須更換電池。現在在中東還有少量當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期間遺留下的“毒刺”導彈,其電池早就已經過期,不過武裝分子使用民用電池串聯之后一樣可以接到導彈上使用,雖然比較笨重,但依然可以使用。
在M163“伏爾肯”自行高炮退役之后,美國陸軍一直想發展一種使用40毫米口徑博福斯高射炮、類似德國“獵豹”的M247“約克中士”自行高炮,但由于造價高昂,加之美國海空軍能夠提供完整的空中掩護而放棄。
美國陸軍只能繼續裝備“毒刺”導彈作為自己的野戰防空武器,除了單兵攜帶之外,還有“布拉德利”步兵戰車攜帶的,不過發射的時候需要步兵下車,此外就是大名鼎鼎的“復仇者”防空系統,搭載在悍馬軍車上,8枚“毒刺”導彈可以提供持續火力,還有雙聯裝版本,可以搭載在卡車上或者用于要地防空,除此之外,美國陸軍的武裝直升機也掛載“毒刺”作為空戰武器,畢竟,AIM-9“響尾蛇”太重了。
“毒刺”除了裝備美軍之外,還在其他國家中大量使用,甚至連朝鮮據稱都曾經獲得了一部分阿富汗戰爭結束后遺留的“毒刺”導彈。
“毒刺”最早的實戰應該是1982年馬島戰爭,英國特別空勤團使用“毒刺”擊落了一架阿根廷空軍的普卡拉攻擊機,最著名的實戰則是在阿富汗,早期美國只是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一些老式的防空武器,除了蘇式大口徑機槍和瑞士20毫米輕型高炮之外,就是埃及等國提供的老式薩姆-7等早期型防空導彈,但其效果不佳。
從1986年開始,美國開始提供“毒刺”防空導彈,數量估計在900-1200枚之間,據稱在發射的340枚“毒刺”擊中了269個目標,命中率高達79%,考慮到使用它們的阿富汗游擊隊員普遍文化不高,訓練時間短暫,可以看出“毒刺”的優異性能,盡管在戰爭中蘇軍為其直升機加裝了紅外干擾裝置,但面對“毒刺”的雙模導引頭幾乎沒有什么效果。
2001年阿富汗戰爭開始后,美國出高價回收此前的這批“毒刺”導彈,防止他們被恐怖組織用來襲擊民航客機;在1999年印巴沖突期間,巴基斯坦陸軍使用“毒刺”擊落了3架印度飛機。
在俄烏戰爭中,西方向烏克蘭提供了大量“毒刺”,根據戰場表現看還可以,除了打擊前線俄軍的固定翼戰機和直升機外,還被用來攻擊俄軍巡航導彈和自殺式無人機,但因為俄軍戰機升級了自衛系統,烏軍往往通過同時發射多枚便攜式防空導彈的方式來攻擊俄軍戰機,除了“毒刺”,還包括其他型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