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持人齊思鈞在生日直播中首度透露自己于2022年確診雙相情感障礙的經歷,坦言曾接受一年藥物治療及兩年半心理咨詢,并樂觀表示“一切正在向好”。該話題迅速登上社交媒體熱搜,引發公眾對這一疾病的廣泛關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醫師徐治告訴記者,“雙相”患者一段時間內可能反復經歷抑郁、躁狂,情緒處于“過山車”狀態,且病情有一定隱匿性,在治療早期容易誤診為抑郁癥。
圖源:齊思鈞個人微博
情緒如坐“過山車”
躁狂與抑郁交替
什么是雙相情感障礙?徐治主任醫師介紹,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以情緒極端波動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會在“躁狂、輕躁狂發作”與“抑郁發作”之間反復切換。躁狂發作期,患者情緒異常高漲、自我評價夸大、精力充沛、沖動易怒。例如,一次性透支信用卡消費二三十萬元,持續數日不眠仍精力旺盛,制定多個脫離現實的目標,如“今天開始練籃球要進國家隊”“明天要和郎朗比賽鋼琴演奏”,并堅信自己具備實現的能力。
而在抑郁發作期,患者則會情緒低落、興趣喪失、自我厭惡,甚至出現自殺念頭,產生“自己是最大的累贅”“被全人類拋棄”等病態自我評價。“有些患者一段時間內可能反復經歷抑郁、躁狂,情緒處于‘過山車’狀態。”
該疾病在青年人群中高發。根據癥狀嚴重程度,雙相情感障礙可分為I型(有明顯躁狂發作和抑郁發作)、II型(以輕躁狂和抑郁交替為主)和環性心境障礙(癥狀較輕但波動頻繁)。
徐治主任醫師向記者分享了一例典型病例,一位中年女職員在躁狂發作期表現出超常推銷能力,業績突出卻態度傲慢、頻繁挑釁同事,導致人際關系惡化。進入抑郁期后,她陷入嚴重自我否定并伴隨失眠,雖渴望關懷卻因前期行為導致社交關系難以修復,形成情緒惡化循環,最終被迫就醫治療。
“雙相”診斷困境
誤診和漏診現象普遍
雙相情感障礙的全球患病率約為2%-3%,但誤診和漏診現象普遍。徐治主任醫師指出,診斷存在兩極化:抑郁期就診易被誤診為抑郁癥,而情緒稍有波動也可能被過度診斷為雙相。“從首次診斷為抑郁癥到最終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可能需要長達數年時間,其間治療效果往往不佳。”她表示,這就需要醫生非常仔細問診,追溯患者的病史,評估其癥狀變化過程,才能做出盡可能符合實際的診斷。
雙相情感障礙病因尚不明確,遺傳基因和后天環境,如長期壓力、童年創傷、重大生活事件等因素,都有可能致病。如果患者在發作初期接受良好的治療,恢復社會功能,也能有效避免攻擊他人的事件發生。“即使發展到中后期,我們仍有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等手段去緩解和控制癥狀。物理治療包括經絡磁刺激等,心理治療需個性化方案。”病情控制良好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逐漸減藥。
“天才病”的迷思
“雙相”患者都是高智商嗎?
徐治主任醫師表示,該疾病復發常見,多種因素均可誘發,包括睡眠不規律、外界刺激、服藥不規律以及惡劣的家庭環境等。因此,患者需要積極配合治療,并盡量避免誘發因素。
雙相情感障礙也被稱為“天才病”,因為梵高、達芬奇、海明威、詩人海子等知名人士都曾受其困擾。但徐治主任強調,并非所有患者都是“天才”,其臨床表現與患者智商密切相關。高智商者在輕躁狂期可能呈現創造力增強的現象,但多數患者實則以情緒波動為主。
針對抑郁期患者常聽到的“想開點”勸解,徐治主任醫師指出這類簡單勸導僅適用于輕度心理困擾者。真正達到臨床診斷標準的患者,其痛苦無法通過主觀認知調整消除,必須依靠專業醫療干預。親友應避免無效勸慰,給予患者真正的理解與支持。
專家建議,家屬在照顧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時,首先需要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患者的情緒所左右;其次,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減輕患者壓力;最后,家庭成員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提醒并協助就醫。
通訊員 程守勤 王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惠娟
校對 盛媛媛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