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端新能源SUV市場,特別是增程混動SUV市場,問界和理想是公認最具統治力的兩大品牌。不過相比后者,問界還沒有那么豐富的產品線,此前只有問界新M7和問界M9(參數丨圖片),分別占據著20-30萬級市場和40-50萬級的旗艦市場。而在30-40萬級市場,問界還缺少一個強有力的爆款產品。于是,問界M8來了。
對于問界M8,很多人會拿它和問界M9做比較,將它稱為“小M9”。的確,如果從整車的設計語言、車身尺寸、動力系統以及各種華為智能科技來看,兩車雖有些許差異,但整體上確實非常相似,M8就像是一個便宜了10萬,同時尺寸稍微縮小一點的M9。不過如果深挖技術細節,你會發現,這樣的說法其實并不嚴謹。
取消全鋁底盤,但有雙腔空懸
我們先來從底盤看起。出于成本因素,以及和問界M9進行區分的考量,問界M8這次取消了全鋁底盤,而是采用鋼鋁混合材質打造。很多人擔心這樣會影響車輛的行駛質感,并增加能耗,但事實上這樣的擔心是多余的。
全鋁底盤的最大優勢,無非是減輕簧下質量,提升操控性和穩定性,以及由減重帶來的能耗優化。從整備質量看,全鋁底盤的問界M9六座增程版是2690kg,問界M8六座增程版為2715kg,確實要沉了一些,不過差距也并不算很大。而電耗層面,兩車同樣都是最新的1.5T四缸增程混動系統,也都搭載50多度的電池,問界M8的23.7kWh百公里綜合電耗甚至還比M9更低(后者24.9kWh)。這其中,問界M8略小一些的車身和更低的風阻系數(0.259Cd),顯然會起到一些積極作用。
至于操控性和穩定性,必須承認,鋼鋁混合底盤確實存在一些劣勢。但要知道,在懸架配置上,問界M8可一點都沒減配。比如問界M9上的那套前四球節雙叉臂獨立懸掛,就被原封不動地沿用到了問界M8之上。所謂四球節雙叉臂,其實就是將上下A臂一切為二,變為四根獨立連桿與車輪相連。每個連桿的連接點都有一個球頭,上下加起來一共4個,便是四球節雙叉臂。更多的連接點,意味著控制臂能容易地控制車輪運動,也更利于工程師進行調校優化。同時,四球節雙叉臂結構理論上可以讓虛擬主銷更接近輪心,這些都會提升車輛在轉向過彎時的車身穩定性。
更令人意外的是,問界M8居然還搭載了閉式雙腔空氣懸架。要知道,此前問界M9采用的可是閉式單腔空氣懸架,即便今年完成了更新改款,官方參數中也只是含糊寫著閉式空氣懸架,并沒有標明腔室數量。而這次問界M8,可以是明確強調了是雙腔室,這無疑是一次重要的升級。
眾所周知,單腔室空氣懸架,不同的懸架高度,一般只能對應一種固定的懸架剛性。雙腔空氣懸架則不同,它可以通過兩個獨立腔室,更加精準、靈活地控制充氣量。不僅能調節懸架的高低,還能調節懸架的剛性。也就是說,在不改變懸架高度的情況下,雙腔空氣懸架也可以改變懸架的軟硬。此時再結合CDC連續可變阻尼減震器的快速微調,懸架濾震性能和支撐性自然會更好。
問界M8雙腔空氣懸架的“閉式”系統設計也是一大亮點。閉式系統顧名思義,就是氣路不與外界空氣進行交互,僅在儲氣罐和空氣懸架之間進行內部循環。盡管閉式系統會比傳統開式系統更為復雜,但是它也擁有控制精準、連續工作能力強,且不受外界氣壓變化影響等諸多優勢。就算車輛需要長時間在復雜顛簸的路況下行駛,閉式空氣懸架系統也能始終保持可靠、穩定的性能表現。
此外,和問界M9一樣,新車也配備了貓頭鷹轉向技術。即通過精準的扭矩控制,在過彎時對內側車輪進行間歇式制動,來減小車輛的轉彎半徑。據悉,搭載該技術的問界M8前輪最大轉角可達40.1°,最小轉彎半徑僅5.8米,達到了比肩B級SUV的水平。有了這么多科技加持,問界M8的操控表現我覺得完全不需要擔心。
首創技術扎堆,更貼心,更安全
除了依舊出眾的途靈智能底盤,問界M8還帶來了非常多的首創技術。比如新車首次應用了NearLink星閃鑰匙,它采用短距無線連接技術,可基于相位差和飛行時間(TOF)測距算法,實現厘米級精準定位和穩定連接。與藍牙連接技術相比,定位精度提高5倍,解鎖精度提升6倍。
又比如問界M8首發搭載的智能除霧系統,可以根據實時監測到的車內外溫度、濕度、天氣、空氣質量和玻璃的起霧狀況等,自主選擇最優的除霧方案,不止方便快捷,也讓用戶的出行更加安全。
當然,最值得聊的,還是它首創的車門三重冗余設計。首先是車門外部門,問界M8采用了半隱藏式智能機械拉手設計,即使電控開啟失靈,我們也可以使勁往外拉動把手,通過機械結構打開車門。假如在極寒天氣下車門被凍住,電彈門點按一鍵破冰功能也能幫你解決問題。其次,問界M8在車門內側同樣設置機械拉手,單次拉動解鎖車門,連拉兩次則可以打開車門。而第三重冗余設計,是在碰撞后斷電的極端情況下,車門的門鎖電源、控制和驅動系統仍能夠繼續工作,確保車門可以正常開啟。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都斷電了,為什么車門這些部件還能正常工作?其實華為的解決方案非常簡單直接,就是在常規車載電瓶之外,還額外在全車多個位置布置了備用小電池來做供電冗余。有時候最簡單的,往往就是最有效的。
少2顆激光雷達,也能獲得滿血體驗?
提到華為,高階智駕永遠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大體來看,問界M8在感知層面,繼承了新款M9的全向立體融合感知方案,都具備支持未來L3級智駕的感知能力。不過兩車在硬件配置上,存在些許差異。
問界M9全車一共搭載了36個感知元件,包括1個192線激光雷達、3個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3分布式4D毫米波雷達矩陣、2個4D毫米波角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11個高清攝像頭、4個車外麥克風。問界M8方面,全車的感知元件則是30個,包括1個192 線激光雷達、3分布式4D毫米波雷達矩陣、2個4D 毫米波角雷達、1個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11個高清攝像頭。相比問界M9,問界M8少了2個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和4個車外麥克風。那么少了這些元件,是不是也意味著,問界M8的智能駕駛體驗將不如問界M9呢?先說結論,當然不會。
首先,我們要區分開192線激光雷達和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雖然都是激光雷達,但探測方式、探測范圍、探測性能都截然不同。如果拋開復雜的技術原理不談,只看性能效果,那么簡單來說,192線激光雷達的探測距離更遠,其最遠探測距離可達250米,雷達掃描頻率為20Hz,垂直分辨率0.1°,
能精準識別物體并生成清晰的點云圖案,點云密度為184萬點/秒。基于此,192線激光雷達可以提供給決策系統更精準地感知信息,進而提升智能駕駛的可靠性、安全性。因此,它也更適合于各種復雜的交通場景。
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則不太一樣。雖然沒有問界M8上固態激光雷達的相關官方數據,但從行業普遍情況來講,這種激光雷達雖然也能做到快速響應和毫秒級精度的精準識別,但探測距離和范圍一般都不太遠。所以可以看到,無論是問界M9還是問界M8,都將其布置在車身兩側及車尾部分,來進行輔助感知。
至于4個車外麥克風,它們的作用主要是識別路面上周圍環境的聲音,以及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等特殊車輛的聲音。通過這些聲音信息,來輔助智駕系統做出決策,比如主動讓道,避讓特殊車輛等功能。
綜上所述,問界M9之所以多布置了兩個側向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和4個車外麥克風,我認為主要還是為未來的L3級智能駕駛做更多的感知冗余,而對于當下的L2級智能駕駛來說,即便沒有這兩顆激光雷達,車輛的感知性能也足以支持智駕系統可靠穩定地運行。而且除了硬件的問題,華為可靠的軟件算法也確保了“滿血”的智駕體驗。
目前,問界M8和M9一樣,都能夠體驗滿血的ADS 3.3高階智駕系統,實現車位到車位的端到端智駕。而在不久的將來,華為也會為問界M8推送ADS 4.0版本智駕,體驗幾乎和M9沒有什么區別。
結語
總的來說,問界M8并非完全是精準刀法切割下的便宜10萬的“小M9”,它擁有諸多首創技術,也配備了強大的閉式雙腔空氣懸架+CDC。智駕硬件雖有些許縮水,但仍可以獲得滿血的端到端高階智駕體驗。所以,問界M8就是一個獨特且獨立的產品,是華為為30-40萬級市場打造的全新標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