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子彈穿透墻壁,當炮火撕裂城市,當整個德國都在踐踏人性,一名德國納粹軍官卻選擇成為黑暗中的一束光,他就是電影《鋼琴家》中的原型人物維爾姆·霍森費爾德。?
維爾姆·霍森費爾德
這本《維爾姆·霍森費爾德傳》不是一本普通的二戰回憶錄,它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德國軍官的人性之光。那位躲在廢墟中、滿身塵垢的鋼琴家什皮爾曼,與這位本應是“敵人”的德國軍官,上演了戰爭史上最動人的救贖。
本書最令人震撼的,不是英雄主義的壯烈,而是“普通人如何在歷史洪流中堅守人性”。霍森費爾德在目睹暴行后痛苦覺醒,通過那些寫給妻子的信和日記中深夜獨白,我們不禁開始反思:在極致的惡面前,良知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蘇醒?
霍森費爾德與妻子安娜瑪麗
大概沒有其他任何一名國防軍軍官能像霍森費爾德那樣全面地記錄下二戰中德軍的罪行。他一直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并向倫山區的家鄉塔勞寄去過800多封信,那里的鄉村學校是他曾經教書的地方。他成為一名記錄者,記錄下了被占領的華沙暗無天日的生活、1943年猶太人區起義和1944年華沙起義的具體場景。其中大部分信件都是霍森費爾德寫給他的妻子安娜瑪麗的。安娜瑪麗是一位和平主義者,在不來梅附近沃爾普斯韋德市的一個藝術家家庭長大,在戰爭期間一直獨自撫養他們的五個孩子。
本書的重要依據就是霍森費爾德與妻子之間的若干書信以及一本獨一無二的華沙日記。他的信件、筆記和日記內容曾于2004年以文獻的形式出版,名為《維爾姆·霍森費爾德:“我盡力拯救每一個可以救下的人” —— 一位德國軍官用日記與信件記錄下的人生》。這部近1200頁的巨著是德國歷史學家托馬斯·沃格爾受德國軍事歷史研究局的委托出版的,僅附錄就有200多頁,這部作品為研究霍森費爾德的生平打下了科學的基礎。
“在深淵中仰望星光的人,終將成為他人的星辰。”合上書頁,我們會明白:人性不是非黑即白的旗幟,而是千萬次選擇中的微光。霍森費爾德用一生證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愛與良知仍能穿透鐵幕,照亮他人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