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是我們通常說的豆角,也叫姜豆或帶豆,和韭菜、芹菜并稱為‘三棵菜’。”4月16日,關于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觀摩暨評價會在莘縣召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代曉彥副研究員介紹了當前豇豆種植的情況。
專家走進棚里查看豇豆的生長情況
據介紹,設施豇豆的主要病蟲害為薊馬、葉螨、粉虱、灰霉病、根腐病、銹病等,存在防治手段單一、依賴化學農藥、缺乏一體化技術等問題。
“莘縣是全國知名的早春豆角產地,為做好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我們在這里探索并應用了北方設施豇豆‘天敵昆蟲+’綠色防控技術模式(以下簡稱‘天敵昆蟲+’模式)。”代曉彥說,山東省豇豆種植面積20余萬畝,其中設施豇豆種植面積約4萬至5萬畝,主要集中于山東聊城莘縣。
所謂“天敵昆蟲+”模式,即以天敵治蟲為核心,以健康栽培、物理防控和科學用藥等措施為輔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通過前期安裝防蟲網,生長期釋放小花蝽防治薊馬、麗蚜小蜂防治粉虱和捕食螨防治葉螨,噴施生防菌防治病害,豇豆病蟲害總體防控效果能達到90%以上。”代曉彥表示,相較于化學農藥防治,薊馬防效提高44%,葉螨防效提高 48%,灰霉病防治提高 100%。
投放麗蚜小蜂防治粉虱。
“最新實驗數據表明,在莘縣應用我們技術的設施豇豆,銹病和根腐病均未發生,減施化學農藥可達90%以上,生產的豇豆質量安全。”代曉彥說。
據統計,應用“天敵昆蟲+”模式的大棚,第一茬豇豆畝產達2422斤,與普通棚相比,增產300余斤。在成本上,應用該技術投入共1133 元,普通棚化學防控投入700元,但是人工成本多了400余元,整體上投入成本相差不大。
“天敵昆蟲+”模式大棚內,豇豆長勢更旺,葉片更綠。
“與其他大棚相比,采用‘天敵昆蟲+’模式的大棚內,豇豆的長勢更旺,葉片更綠更大,豇豆采摘期更長。”蘇中生是十八里鋪鎮蘇堂村村民,今年他有兩個大棚應用了“天敵昆蟲+”模式,第一茬收入增加了1685元。嘗到甜頭后,他計劃另外兩個大棚明年也全部用上這項技術。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李兆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