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臺實景“村晚”《風起巴山 鄉見黎壩》在國家公共文化云等網絡直播平臺播出,僅首場直播的在線觀看人數就超20萬。借助“藝術鄉建+非遺活化”的雙重引擎,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黎壩鎮,這個大巴山深處如世外桃源般的小鎮,在沉浸式的原生態敘說中闖入公眾視野。
作為陜西省“鄉村文化建設”與“文旅融合”的標桿項目,2025年全國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暨陜南民歌實景劇《風起巴山 鄉見黎壩》構建了“演藝+產業”的文旅經濟鏈。通過“游田園、賞非遺、觀大戲”的全時段消費場景,這臺“村晚”不僅帶動周邊民宿、餐飲、農特產銷售,更吸引了文化學者、藝術家駐村創作,培育出“文化能人+村民+游客”的鄉村文化生態,演繹了文藝賦美鄉村的時代新篇。
深扎鄉土的“村晚”示范展示
《風起巴山 鄉見黎壩》的表演地黎壩鎮,北承秦嶺山脈、南接巴山煙霞,處于川陜交界地帶,連綿巍峨的大巴山猶如天然屏障將其環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里風景如畫、民風淳樸,從古至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匯于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勞作方式和風格鮮明的民間藝術。
作為一臺沉浸式鄉村演出,《風起巴山 鄉見黎壩》巧妙利用黎壩鎮特有的田園地勢與山谷回響,讓千畝油菜花海與層巒疊嶂的山景相交輝。
在一個自然風光的全景式舞臺上,演出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鎮巴民歌為核心要素,以深扎鄉村的百姓生活貫穿起農耕勞作的四季更替,深度推進村民表演、非遺民俗展示、藝術家駐村創作等多維融合的鄉村文化建設模式。
可以說,這臺“村晚”不僅是陜南民歌活態傳承的創新實踐,更是非遺從田間走向舞臺、煥發新生的文化注腳。
第一場開篇演出“綠的交響”取材于陜南地區獨特的民俗傳統“說春”。每年農歷十月至來年正月底,宛轉悠揚、響徹山谷的“春歌”便在秦巴山區飄蕩?!堆戆宓省繁憩F了田間地頭人與自然的律動。每到插秧季節,老鄉們就拿著秧苗,在歌聲回蕩的田野里躍動于歇憩的板凳間。《薅草秧歌》則源于插秧后的薅草勞動。山嶺環繞、多丘陵的地貌造就了人們穿行于高低縱橫的秧苗間、在勞作中邊歌邊舞的藝術形式。歌聲在天地間的舞臺上蜿蜒流轉,鑼鼓聲聲,仿佛在訴說著千百年來在壟行交錯中延綿賡續的田園生活。
第二場演出“金的節奏”取材于鄉親們的豐收勞作動態。“連枷號子”源于農事勞動打鏈枷 (又稱“打場”,是對糧食作物進行脫粒的一種生產方式),《簸谷》是姑娘、阿婆們用簸箕搖晃苞谷場景的再現,《打拌桶》《八月谷子黃》則將翻稻谷、打拌桶給谷物脫粒等勞作轉化為熱火朝天的舞段。在質樸洗練的動作間,在輕快靈動的歡歌節奏中,老鄉們熟悉的農具變身舞蹈道具,祖祖輩輩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經過藝術加工之后成為別開生面的舞蹈表演。生長于土地、鑄形于生活,一曲曲豐收的歌舞禮贊極富生命力。
第三場演出“紅的濃情”宛如一幅徐徐鋪展的生活畫卷,生動展現了陜南地區的民俗風情。一場婚俗表演將“撞轎”“二鬼摔跤”“賽歌”等民俗元素融入其中,詼諧風趣,令人忍俊不禁?!栋蜕骄泼琅D肉香》則將當地特有的飲食文化、款待親友禮俗、節俗禮慶融為一體。這是新農村紅紅火火好日子的真實寫照,是鄉親們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闊步前行的縮影。帶著對這片土地深沉而熱切的愛,鄉親們在以天地為幕的山巒花海之間,酣暢淋漓地書寫著鄉村發展的時代篇章。
文藝賦美鄉村的探索與實踐
我國廣袤鄉村壯美如畫,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鄉村振興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正式提出“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在“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中明確提出,“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借由2024年底我國春節申遺成功之契機,文旅部發布了2025年“四季村晚”示范名單,并倡導各地創新組織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讹L起巴山 鄉見黎壩》被列入2025全國春季“村晚”示范展示項目。
“村晚”作為我國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近幾年來發展迅猛。如何切實讓村民做“村晚”的主角?什么樣的“村晚”才是老百姓真正喜聞樂見的?《風起巴山 鄉見黎壩》或許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據主創團隊透露,此次演出的全部演員均來自黎壩鎮,其中60%是當地的村民,年齡最長者79歲,其余40%則來自村干部這一群體。無論是村民還是村干部,都是這片土地上真正的民間藝術傳承者。
《風起巴山 鄉見黎壩》的廣受好評讓我們看到,將藝術創作深深扎根于鄉土大地所爆發出的巨大能量。早在今年正月之初,主創團隊就進駐黎壩鎮,與村民們一起體味田埂間的春耕日落。隨著彼此間信任的加深和情感的交融,創作團隊逐漸捕捉到沉淀在老鄉們勞動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將其轉化為舞臺表達。
正如總導演寧波在創作日志里寫下的:“老鄉們的笑是有故事的,這種故事是埋在心靈深處的種子被土地滋養后自然綻放的敘事方式;他們的體態是有內容的,這種內容是生活這雙大手對每一個體雕刻之后的特別呈現;他們的步伐是有表達的,這種表達是歲月磨礪在行走間留下的鮮活的節奏……”《風起巴山 鄉見黎壩》讓沉睡的山水成為舞臺,讓樸素的民謠成為史詩,讓每位游客在四季流轉中觸摸陜南文化的溫度,見證新時代鄉村的蓬勃生命力。
從藝術構思到舞臺呈現,從場地搭建到舞美表達,“村晚”《風起巴山 鄉見黎壩》每個階段、每一步驟的實施都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通過藝術創新,這臺“村晚”讓當地的特色文化基因得以繼承和發展,激發人民群眾廣泛的參與度,培育本地的鄉土文化能人,使山村地區景點、民俗、傳統技藝等相關文旅資源得到激活與優化。這正是“村晚”在鄉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探索出的可持續發展經驗。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本文圖片均為“村晚”《風氣巴山 鄉見黎壩》演出現場,作者供圖。)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周芳 魏妙
制作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分享”好習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