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01
冬日清晨的梧桐花園小區安靜得只有幾聲稀疏的鳥鳴。
華燈初上,各家各戶的窗戶還籠罩在薄霧中,似乎還在沉睡。
六點剛過,保安張師傅打著哈欠巡視著小區,像往常一樣走向管理室準備換班。
忽然,一聲沉悶的撞擊聲劃破寧靜,接著是尖銳的驚叫聲。聲音來自16號樓。張師傅愣了一秒,隨即扔掉手中的保溫杯,朝聲音方向奔去。
"出什么事了?"他大聲喊著,心里已經有了不好的預感。
幾個晨練的老人停下了太極拳的動作,驚恐地指向16樓下方。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太太渾身發抖,嘴唇煞白:"有人...有人跳樓了!快,快叫救護車!"
張師傅抬頭看了一眼16樓,再跑向事發地點,只覺得胃里一陣翻騰。
16號樓下的草坪上,兩個身影一動不動地躺著。
鮮血從他們身下滲出,染紅了周圍的草葉和水泥地磚。
張師傅認出了他們——吳開明和劉慧芳,小區里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師夫婦。
"吳老師!劉老師!"張師傅沖過去,俯身查看,但他心里已經明白,沒有任何希望了。
吳開明的眼睛半睜著,目光空洞;劉慧芳的手還緊緊握著丈夫的手,指節發白。
小區里的居民紛紛被驚動,三三兩兩地聚集過來。
有人在打電話報警,有人掩面而泣,更多的人則是不敢相信地議論著。
"怎么可能?他們昨天還在花園里澆花呢..."
"前天我還和吳老師下棋,他精神很好啊..."
"他們是跳樓?不可能吧,為什么要..."
不一會兒,警笛聲劃破晨曦,兩輛警車和救護車幾乎同時趕到。
醫護人員匆忙檢查了兩位老人的生命體征,最終搖頭確認了最壞的消息。警方立即封鎖了現場,拉起警戒線。
李隊長是第一個抵達現場的警官。
他蹲在兩具遺體旁邊,眼神嚴肅。
技術人員在拍照取證,勘察人員在16樓上下奔波。
"發現這個,在吳老師口袋里。"一位警員遞過一張對折的紙條。
李隊長小心翼翼地展開,上面只有工整的四個字:"活著沒意思。"
"初步判斷是雙雙自殺,從16樓跳下。"法醫低聲說,"死亡時間應該在今天凌晨五點到六點之間。"
李隊長皺起眉頭:"先封鎖現場,對吳老師夫婦的住所進行搜查。通知他們的家屬。"
一旁圍觀的鄰居王明,一位退休干部,不敢相信地搖頭:"不對勁,太不對勁了。我前天還和吳老師下棋,他說要準備裝修書房,給孫子騰出地方。哪有要自殺的人還操心這些?"
"他們一直是模范夫妻,退休后每天都過得充實。前幾天我還看到劉老師在陽臺上澆花,高興得很呢。"花園小區業委會的陳主任也插話道。
人群中的議論聲越來越大,各種猜測層出不窮。
李隊長安排人員維持秩序,同時讓警員著手調查吳老師夫婦的日常生活和社會關系。
一起離奇的雙人自殺案,背后一定還有不為人知的故事。
02
吳開明和劉慧芳都是江城大學化學系的退休教授,前者專攻催化劑領域,后者研究生物化學。
他們在大學相識,相戀,結婚,一起走過了四十三年的歲月。
吳開明個頭不高,戴一副圓框眼鏡,說話不緊不慢,在學術界是有名的"吳門",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催化劑研究人才。
他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在國內同行中名列前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最讓他自豪的是,他帶出的學生中有三位已經成為中科院院士。
劉慧芳比丈夫矮半個頭,梳著一絲不茍的短發,為人和藹卻嚴謹。
她的研究成果雖不及丈夫顯赫,但在生物酶催化領域也頗有建樹。
學生們都說,吳教授教會了他們做學問,劉教授教會了他們做人。
夫婦二人育有一子吳東海,現年四十一歲,十五年前去了美國,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擔任研發主管,已經入了美國籍。
吳東海每年春節都會回國探望父母,偶爾會帶妻子鄭美玲和兒子小明一起回來。
退休后的吳開明和劉慧芳過著平靜而充實的生活。
吳開明仍偶爾去學校指導研究生,閑時在社區為孩子們義務開設化學小課堂,希望能培養更多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劉慧芳則在陽臺和社區小花園種花養草,參加老年大學的太極班。
夫婦二人每天早晚一起散步,常常手挽著手,是小區里人人羨慕的模范夫妻。
他們的鄰居,退休干部王明常說:"看到吳教授和劉教授,就覺得人到晚年也可以這么幸福,這么有尊嚴。"
吳開明和劉慧芳的家在梧桐花園小區16樓,是個朝南的三室兩廳,采光極好。客廳落地窗正對著小區中央的噴泉和花園,視野開闊。
家里布置簡單干凈,家具大多是實木的,已經用了二十多年。
墻上掛著全家福,床頭柜上擺著兒子一家三口的照片,窗臺上擺滿了劉慧芳精心養護的多肉植物和蘭花。
書房里堆滿了兩人的藏書和研究資料,雖然退休多年,但他們從未停止過對學術的關注。
吳開明有個習慣,每天早上一定要喝一杯濃茶,用的是一個缺了口的紫砂杯,那是他的學生畢業時送的禮物。
劉慧芳則喜歡在飯后聽一段京劇,老唱片機放在客廳角落,那是她父親留給她的遺物。
兩人生活節儉,但對有需要的人卻很慷慨。小區里的保潔阿姨家孩子考上了大學,經濟困難,吳開明和劉慧芳二話不說就資助了五千元。
他們還資助過幾個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從不張揚。
劉慧芳喜歡做飯,尤其擅長江西家鄉菜。
每逢節日,她都會多做幾道菜,叫上鄰居王明一家和退休的老同事張教授一家一起聚餐。
飯桌上,吳開明總是給大家講些科學趣聞或者他們年輕時的故事,惹得大家笑聲不斷。
他們和兒子吳東海雖然相隔萬里,但每周都會視頻通話,了解彼此的近況。
吳東海常說:"爸媽退休后過得比我還瀟灑,讓我都羨慕了。"
最近,吳開明和劉慧芳一直在討論要把書房重新裝修一下,準備給孫子小明騰出更多空間。
小明今年十一歲,對化學特別感興趣,吳開明說要把自己的一套珍藏版化學書籍送給孫子。
就在事發前三天,吳開明還和王明下了一盤棋,談起了裝修的事。
王明說:"吳老師精神很好,還跟我說等書房裝好了,要請我去參觀呢。"
03
江城市公安局刑偵大隊的會議室里,氣氛凝重。李隊長正在匯報早上發現的案情。
"死者吳開明,男,72歲,退休化學教授。
死者劉慧芳,女,70歲,同樣是退休化學教授。
兩人于今天凌晨五點至六點之間從家中陽臺跳下,當場死亡。現場發現遺書一張,內容為'活著沒意思'。"
刑偵大隊長陳剛敲了敲桌子:"這對老教授在當地很有聲望,社會影響較大。局長特別交代了,一定要盡快查清原因。
李隊長,你帶隊組成專案組,全力以赴。"
李隊長點點頭:"我們已經初步走訪了死者的鄰居和朋友,目前來看,死者夫婦生活和睦,沒有明顯的自殺動機。我懷疑案情沒那么簡單。"
"那就詳細調查。重點查一下死者最近的社會交往和經濟狀況。"陳隊長說,"另外,死者有一個在美國的兒子,通知了嗎?"
"已經通知了,他明天就能到江城。據說他和父母關系很好,每周都視頻通話。"
"好,專案組今天就成立,抓緊時間調查。這案子肯定有蹊蹺。"
警方首先走訪了和死者關系密切的人。死者的大學同事王教授是最先被詢問的對象。
王教授是江城大學化學系的退休教授,和吳開明、劉慧芳共事三十多年,私交甚篤。
"上個月我們還舉行了退休教師聯誼會,吳開明和劉慧芳都來了,精神狀態很好。"王教授回憶道,眼里含著淚水,"吳開明還說要組織大家去九華山旅游,怎么會...怎么會突然就..."
"他們有經濟困難或者家庭矛盾嗎?"李隊長問。
王教授堅決地搖頭:"絕對沒有!他們退休金加起來每月有一萬多,生活簡樸,積蓄豐厚。家庭和睦,兒子孝順,工作也很成功。我認識他們四十多年了,從沒見他們紅過臉。"
李隊長又詢問了死者的鄰居張大媽。
"前天劉老師還借給我一本養生的書呢,約好下周一起去老年大學學插花。"
張大媽抹著眼淚說,"劉老師人特別好,知道我腿腳不便,經常幫我買菜。吳老師也是,下雪天還幫我清掃過門前的積雪。這么好的人,怎么會..."
接著,警方聯系了死者的兒子吳東海,他正在趕回國內的途中。
"我每周都和父母視頻通話,上周日還聊了很久。"吳東海在電話中說,聲音哽咽,"最近幾個月,他們確實有些不對勁,視頻時間變短了,而且總是問我在美國過得怎么樣,要我好好照顧自己和家人。我以為他們只是想念我..."
"您父母有沒有提到過經濟問題?"李隊長問。
"沒有,我父母經濟狀況很好。退休金足夠他們日常開銷,還有不少積蓄。每次我要給他們錢,他們都推辭說不需要。"吳東海停頓了一下,"
不過,最近一次視頻,我注意到父親的手在發抖,母親的眼圈有些發紅,像是哭過。我問他們怎么了,他們說只是有點感冒。
警方調取了死者的銀行賬戶記錄,發現了異常情況。
"吳開明和劉慧芳的賬戶在過去半年內有頻繁的大額資金往來,總額接近500萬元。"財務調查員小張報告道,"大部分是取現和轉賬,去向不明。"
"查查這些錢轉到哪里去了。"李隊長命令道。
銀行工作人員回憶,吳開明最近幾次取款時顯得緊張,手一直在發抖。一次取了20萬現金,說是要給兒子準備留學費用,但他兒子明明已經在美國定居多年了。
警方在死者家中的保險箱里只發現了不到兩萬元的現金和一些存折,大量資金去向成謎。
"他們把錢都取出來了,卻沒帶走,也沒留給兒子。這錢去哪了?"李隊長皺眉思索。
警方在死者家中發現了更多蹊蹺之處。
"書房抽屜里有大量安眠藥,還有服藥記錄。"刑偵隊員小王報告,"根據記錄,死者夫婦近半年來一直服用安眠藥,劑量逐漸增加。"
更令人意外的是,死者家中安裝了幾個隱蔽的監控攝像頭,攝像頭指向客廳和門口。
警方調取了監控錄像,發現了令人震驚的畫面。
在跳樓前的幾個小時,死者夫婦似乎在和"空氣"對話,表情極度恐懼。
吳開明不停地點頭,說"明白了""馬上照辦",劉慧芳則一直在哭。但錄像中,屋里明明沒有其他人。
"他們是在和誰通話?"李隊長問。
技術人員檢查了死者的手機,但沒有通話記錄。
"可能是視頻通話,或者他們在幻聽。"小王猜測。
"不對,他們的表現太異常了,像是被某種東西控制或威脅。"李隊長說,"繼續調查死者近期的社會交往,尤其是陌生訪客。"
04
警方調取了小區的監控錄像,發現在案發前一周,有個陌生男子多次深夜造訪死者家中。
"這個男子身高約175cm,中等身材,戴著口罩和帽子,看不清面部特征。"小王指著屏幕上的身影說,"他總是在晚上十點后來,凌晨兩點左右離開,每次都提著一個黑色手提包。"
"包里裝的會不會是死者取出的錢?"李隊長猜測。
警方檢查了死者夫婦的通話記錄,發現最近半年有大量使用一次性電話卡撥打的通話,這些通話無法追蹤。
"他們在和誰秘密聯系?為什么要用一次性電話卡?"這些問題困擾著調查人員。
小區的多位居民回憶,在案發前的一個月里,吳開明和劉慧芳的行為確實有些反常。
"我有幾次看到劉老師在小區門口徘徊,好像在等什么人或東西。"
一位住在一樓的居民說,"有一次我問她在等什么,她支支吾吾說在等快遞,但那天我沒看到有快遞送到她家。"
另一位住在15樓的鄰居則表示,有幾次深夜聽到16樓傳來爭執聲,但聲音很小,聽不清內容。
"有一次我在電梯里碰到一個陌生男子,穿著黑色夾克,從16樓下來。當時已經凌晨一點多了,我覺得很奇怪。"
根據收集到的信息,警方開始形成一個初步推測:吳開明和劉慧芳可能被某個神秘人物威脅或敲詐,被迫取出大量積蓄。
"死者跳樓前的表現,像是受到了遠程威脅。"李隊長分析道,
"他們可能是在和威脅者視頻通話,威脅者看到他們跳樓的全過程。"
但是,警方在死者家中沒有找到任何視頻通話的設備。
唯一的發現是,死者的筆記本電腦最近被格式化了,所有數據都被清空。
技術人員在死者家中的一個隱蔽角落發現了一個小型錄音設備。
幾分鐘后,當錄音結束,李隊長的臉色已經變得蒼白如紙。他顫抖著聲音說:
"老天,這...這不可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