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江蘇法治報》頭版頭條報道我院房山人民法庭構建化解涉農糾紛閉環“保護圈”。
為鄉村振興注入法治動能
東海法院房山人民法庭構建化解涉農糾紛閉環“保護圈”
四月的麥田里,無人機正低空噴灑葉面肥,螺旋槳攪動的氣流掀起一層層綠浪;西紅柿秧苗已經栽好,正在育苗的老農褲腳還沾著育秧大棚里的泥印……連云港市東海縣東南部,面積約35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司法服務這一片轄區,東海縣法院房山人民法庭以“農家法庭 法潤鄉村”服務理念為宗旨,站好“護農法治崗”,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在全面服務鄉村振興中展現“小法庭”的“大擔當”。
一次有效調解,面臨拋荒的3600多畝土地被“激活”
“吳法官,我們村土地流轉遇到了問題,3600多畝土地面臨拋荒,很棘手啊,請法庭幫幫我們。”去年5月初,正值春季小麥收割、夏季水稻準備播種的時節,陸圩村的村書記心急如焚地來到房山法庭。
由于村集體的3600多畝土地發包給某農業公司,承包期限5年。到第三年,在小麥正值收割之時,由于該公司經營不善,管理能力有限,同時在發包土地之時,雙方未能準確測量承包面積畝數并交接,某農業公司要求解除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并明確表示即使不同意解除,該公司也不會再繼續栽種夏季水稻和支付土地承包金。如果該公司不繼續履行合同和交納支付土地承包金,陸圩村委會無力向老百姓支付流轉土地租金,3600多畝土地也面臨拋荒,損失巨大,影響惡劣。
房山法庭立即開展訴前調解,與鄉鎮黨委政府齊發力,向雙方詳細講解了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法律規定,從“法理情”等多方面入手,為雙方做思想工作。最終,經過承辦法官的釋法說理和耐心調解,雙方逐漸放下芥蒂。某農業公司同意將小麥等農作物收割完,便于村委會安排下茬耕作,解決了農民的燃眉之急,也為面臨荒廢的土地開啟了“綠色救贖”之路。
土地是農業的根本,維護土地安全,保護土地正常運行,是關系農業發展、農民幸福的大事。房山法庭積極加強與村鎮黨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溝通交流,促進與司法所、派出所、矛調中心等組織的對接,主動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通過“巡回審判+多元解紛+科技賦能”等模式,將司法服務延伸到農家院落、田間地頭,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為鄉村振興注入法治暖流。
今年以來,房山法庭還在轄區內積極推進融合法庭,對接基層司法、行政及社會力量,構建預防、排查、化解鏈條式解紛體系,凝聚前端糾紛預防化解合力,推動更多苗頭性糾紛、批量性糾紛化解在當地。
農田被“爆改”,法院依法裁判護耕地穩農基
永久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其用途,這是我國耕地保護的一條紅線。房山法庭通過依法裁判及判后延伸,堅決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努力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承包農田,開挖魚塘,變身“塘主”,乍一聽是條致富的“好路子”,實際上卻可能“踩”上法律的紅線。房山法庭在受理的一起土地糾紛案件中,王某從同村村民手中承包土地并進行特色農田改造,后將案涉土地轉租給張某,張某聯合其他兩人合伙經營,在原本種植農作物的土地上,開挖魚塘進行水產養殖,改變土地用途。王某多次與張某協商,要求張某將魚塘恢復為農田,張某不予理睬。經當地村鎮多次組織調解無果,王某將張某訴至法庭。
時值春耕時節,承辦法官了解案情后,決定上門巡回審理,化解雙方的糾紛。房山法庭現場告知私挖魚塘破壞基本農田是違法行為,要求其立即整改,恢復土地原貌。在法官的釋法說理下,張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意將土地恢復原狀,雙方握手言和。
房山法庭堅持綠色發展、系統保護、最嚴法治、協同共治理念,建立耕地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采取“屬地化解”模式將案件分配至對應鄉鎮,聘請鄉鎮政府、司法所等工作人員擔任調解專員,就地解決土地糾紛。
房山法庭以司法助力“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加強涉耕地非訴執行案件審查,審慎采取耕地查封等措施,助力政府依法收回耕地、盤活資源,與政府相關部門探索建立閉環“保護圈”。充分發揮司法的規則引領和價值導向功能,引導全社會不斷提升農用地保護法治意識,為保護土地資源安全、糧食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深耕法治沃土,一線體驗提升普法新維度
“邀請我們參加這個庭審非常好,讓大家知法懂法,才能更好解決問題,希望法官以后經常到田間地頭給大家普法……”房山法庭積極組織轄區內村鎮干部、種田大戶、人民調解員、網格員等群體走進法庭,現場觀摩一起典型的土地糾紛案件庭審。
庭后,大家座談交流,通過面對面溝通,不僅能直接了解各村面臨的同質糾紛,集思廣益,提建議、想辦法、解矛盾,還能提升與會人員的專業素養,促進土地流轉的規范化、法治化。
不僅要“請進來”,還要“走出去”。近日,房山法庭把“農家小法庭”搬到了田間地頭,通過巡回開庭的形式審結一起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案,村干部、人民調解員、群眾等20余人現場旁聽庭審。通過法官與人民調解員、村干部一個多小時的調解,被告同意支付欠付原告李某的土地承包費1.5萬元,雙方簽署調解協議,該糾紛得以圓滿化解。法官結合該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講解了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應注意的問題,對民法典中規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法律法規及法律常識作了講解。
房山法庭還成立“助耕普法小分隊”,組織法庭干警走訪種植大戶、家庭農場,針對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法律需求,為農民答疑解惑。同時,利用當地群眾趕集節點,開展“法治趕大集”活動,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方面的法律問題,還通過普法教育提升其風險防范能力,有效推動鄉村法治化建設進程。
作者:魏良敏、李思宇
圖片:湯景寧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