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和深圳的高端養老社區里,來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高近宇先后推開智慧養老的大門——無障礙設計的地面,讓輪椅可以輕松通過;家具的圓角設計,避免了意外的發生;多角度轉向的護理床,幫助老人用最舒適的狀態與親友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然而,這次調研卻讓她陷入沉思:高端養老有一定的門檻,如何讓尋常百姓家也能享受到便利的養老服務?帶著疑問,高近宇和伙伴們化身志愿者,出現在城市社區的老人活動中心里,開展“智慧養老”深度調研活動。2024年11月,高近宇所在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調研團隊,歷經4個多月的打磨和錘煉,從全國19個省(直轄市)、50余所高校的90支調研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調研報告”的殊譽。最初僅僅為了“見世面”和保研加分而參與的調研活動,給高近宇的收益遠超預期,“仿佛開啟了‘社會盲盒’的奇妙之旅,每一次的探索都充滿未知,卻也藏著成長的驚喜。”
本次調研得到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與中國平安聯合發起的“中國平安勵志計劃”的資助。在勵志計劃的號召下,這群勵志青年們邁出校門,走進田野,深入社會,去“見世界的每一面”,用扎實的調研行動書寫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青春答卷。
啟程·走向社會深處
高近宇依然清晰地記得去年6月的那份激動。2024年6月12日—6月19日期間,“中國平安勵志計劃”組委會在線上發起了熱門課題投票活動,來自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910所高校學生踴躍參與,投票頁面的訪問次數高達22551次。高近宇對投票結果很感興趣,她渴望了解哪些金融課題最受公眾關切。
為了積極響應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2024年“中國平安勵志計劃”圍繞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設置了有關課題。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參與調研。
當“勵志計劃”出現在高近宇的眼前,她首先想到的課題就是“智慧養老”,因為自己的學校里就有個專門研究智慧養老的研究院。與此同時,通過觀察投票結果,她發現養老金融方向熱度較高。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她與伙伴們開始探索智慧養老場景如何與保險產品相融合。
與高近宇深入城市社區不同,來自同濟大學的許暢則踏進了山東威海的鄉村。許暢和小伙伴將當地的海草房作為調研對象,探討綠色金融是如何助力其傳承與發展的。
同濟大學許暢團隊采訪本地居民。
許暢很快就發現,兼具文化及旅游價值的海草房當下也面臨一些困境:一方面,受到城鎮化的沖擊,海草房逐漸被現代樓房所替代;另一方面,由于水污染嚴重,海草產量大幅減少,海草房越來越稀少。
為了助力海草房保護與傳承,許暢和她的小伙伴設想了兩套金融解決方案。一是通過建立專門的“綠色基金”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關注海草房;二是與當地金融機構合作,設計政企社協同的綠色金融模式,讓海草房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經濟、文化新價值。
驚喜·看見金融力量
在陜西省榆林市的上河三農集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研究生董藝琦驚奇地看到這樣的畫面:每只羊的羊蹄上都帶著一只“運動腳環”。這個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控羊的體重及健康狀況,將一些關鍵數據上傳到畜牧場里的自動化飼養系統。根據當天數據,工作人員再給不同狀況的羊安排合適的飼料量,實現精準喂養。
“最直觀的就是看羊的步數。”工作人員向董藝琦解釋道,一旦發現某只羊的活動量減少,這可能預示著它健康狀況出現了問題。
這些有趣的細節讓董藝琦對科技、金融的力量有了直觀的感受。通過調研,她得知,“這套智慧養羊生態系統”價格不菲,上河集團是在榆林市政府的協助下,通過信貸支持,才得以將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應用于湖羊養殖,實現了數字化的深度融合。
“這次調研最令我眼界大開的是,金融能夠為傳統農業和鄉村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不過,董藝琦也指出,榆林當地的農戶抵抗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依然薄弱。
在浙江安吉,百萬畝竹林生機蓬勃,是全國著名竹鄉。浙江理工大學的朱潔團隊調研了安吉兩山合作社和雙一村的竹林碳匯項目,深刻感受到了綠色金融為鄉村振興帶來的巨大助力。2021年底,兩山合作社立足雙碳戰略,創立了國家首個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該項目建立了“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基地經營-平臺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鏈條體系,形成了獨特的以碳匯收儲交易為基礎的“共富”新模式。兩山合作社將竹林碳匯交易的部分收益反哺于村民,實現資源從農民手中來、效益回到農民手中去。
浙江理工大學朱潔團隊在雙一村調研竹林碳匯項目。
項目的良好運作,除了機制創新外,金融的力量功不可沒。為進一步助力項目運營,安吉兩山合作社陸續與多家銀行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創新推出了“兩山農村貸”“碳中和助力貸”等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雙一村通過“兩山農村貸”獲取資金,開展退化林改造、林間道路硬化等毛竹山維護項目。
通過實地調研,勵志青年們目睹了金融對社會帶來的積極變化。他們不只是發現和記錄,而是會針對不同場景提出切實可行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中國平安勵志計劃,不僅培養了青年開闊的視野,助力他們學術深造,還提升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于他們未來在金融行業大展拳腳。
心聲·打破認知邊界
歷經社會調研、區域成果匯報、全國成果匯報多個階段,來自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廈門大學和武漢大學等多支調研實踐隊伍脫穎而出,獲得了參加粵港澳大灣區系列活動的寶貴機會。2024年中國平安勵志計劃粵港澳大灣區系列活動于3月21日正式啟動。
“行走在港大、澳大的課室樓宇,能夠感受到高等教育的多元生態。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與港澳同學共享著發展機遇。他們的全球視野與內地伙伴的實干精神相映成趣,共同孕育著創新動力。這種多維度的交流體驗,打破了我們固有的認知邊界。”北京大學的許文虎感嘆。
許文虎和他的團隊在2024年中國平安勵志計劃中,提出了“傳統金融機構在養老金融中的探索路徑及時間銀行養老創新實踐”研究課題。為了做透做實這個課題,他們曾六天輾轉山東六座城市。憑借高質量的調研報告,以及在匯報會上的精彩表現,這支調研團隊獲得專家好評,其調研成果被評為“優秀調研報告”。
四個多月的調研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勵志青年開始意識到,調研,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與社會、與他人,甚至是與自我的對話,在這一過程中,學子們不斷修正認知,拓寬視野,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期六天五晚的粵港澳大灣區系列活動,讓學子們真切感受到粵港澳的金融創新活力。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既要學習深圳‘敢闖敢試’的銳氣,也要涵養香港‘開放包容’的胸襟,更要傳承澳門‘文化守正’的智慧。在灣區建設的時代考卷上,我們既要做好金融科技的‘程序員’,也要當好文化遺產的‘守護人’,更要成為青年交流的‘架橋者’。”東南大學的應皓恬認為這場跨越三城之旅,恰似打開了一本立體的灣區發展圖鑒。每個參觀點不僅是地理坐標的打卡,更是思維與視野的破界。
2024年,中國平安勵志計劃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們從校園走進社會,不僅從實踐中提升了做學問的能力,更培養了學子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為一項面向高校青年學子的長期教育公益項目,“中國平安勵志計劃”旨在鼓勵全國高校學生勵志報國、發奮圖強,探索有利于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新觀念、新理論,為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力量。二十一年來,“勵志計劃”經歷了多次更新迭代,從純做學術論文到強調實地調研,累計獎勵6000余名優秀學子,發放獎金2100余萬元。
中國平安一直在關注并陪伴青年學子成長成才。據悉,中國平安2025春季校園招聘已經正式啟動,提供八大類、約兩千個工作崗位,工作地點覆蓋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多個城市。
展望未來,中國平安將繼續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攜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堅持做好、做優“勵志計劃”大學生公益平臺,為廣大青年學子提供更多的學術研究、職業發展交流機會,鼓勵更多優秀學子與時代同頻共振,為國家發展貢獻更多青年洞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