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巴南區地下綜合管廊不斷優化控制中心網絡結構,6021個物聯感知設備已順利接入區物聯感知平臺,這也標志著地下綜合管廊與區治理中心實現了數據互聯互通。
據介紹,巴南區地下綜合管廊為重慶市第一條工業化建造(裝配式)的管廊試點工程,全長10.12公里,起于海洋公園南側,沿龍澤路、燕尾山路、橫十路和尚文大道敷設,是重慶市同期規模最大、線路最長、投資最大的綜合管廊試點工程,2020年被列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安全防控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現已建成投入試運營。
據悉,巴南區地下綜合管廊采用水信艙、電力艙、燃氣艙三艙設計,鋪設管線包含中高壓電力電纜、給水管、通訊線纜、燃氣管、預留管道五類管線,可容納各類管線總長達666.94公里,是名副其實的“地下收納神器”。
地下綜合管廊通過數字孿生技術開發了三維集成與管控系統,主要包括監控系統、報警系統,安裝了20類6022個感知設備以及3類約400個監控設備。同時,形成KPI指標9個,關鍵動態體征指標7個,并制定智能預案3個。通過與區治理中心的貫通聯動,構建了安全、一體化智管體系,實現了管廊內各類管線風險隱患的數字化提級處置、聯動處理工作場景。
據悉,目前,已有重慶市渝南自來水有限公司、重慶五一職業技術學院等6家單位管線入廊,其中10KV線纜4.3公里,市政主水管4.4公里。同時,管廊已啟動了約400個監控設備的系統模塊升級及接入工作,巴南區還將加大對綜合管廊三維集成與管控系統二次開發力度,確保與區治理中心數字駕駛艙全面貫通,監測全覆蓋,實現對綜合管廊關鍵動態體征指標24小時監控,達到智能應急貫通的實戰實效,實現城市全方位、可視化、智能化管控,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
上游新聞 譚柯 實習生 殷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