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到全球商貿,尤其是港口這樣至關重要的戰略資產時,我們總不能簡單地以買賣交易來論斷對錯。近期,李嘉誠名下的長江和記集團出售港口業務的消息,再次把這一點擺在了公眾和輿論的放大鏡下。
最初,長江和記宣布將其部分港口業務出售給美國貝萊德集團,這引發了鋪天蓋地的批評聲。從香港《大公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各方聲音不絕于耳,質疑長江和記是否應該僅從經濟利益出發,忽視國家與民族的利益。兩任港首也發言強調,企業必須考慮商業活動對于國家安全的影響,畢竟有時候這不僅僅牽扯到公司賬本上的赤字和盈余,而是關系到一個國家的骨血。
然而,長江和記似乎并沒有因為這些外部壓力停止腳步。近期他們提出了一份財報宣示自己的意圖,稱現有港口業務利潤率不高,因此決定轉向更具潛力的輕資產領域,如智能駕駛和人工智能。這看似是一道合理的商業策略,但隨著這宗交易不斷演變,事情顯然沒有那么簡單。
到了這個節骨眼上,長江和記又使出了新的“法寶”,引入意大利家族企業TIL作為新合作伙伴。據《聯合早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長和打包出售全球43個港口的計劃再生變數,收購方將不僅僅是美國貝萊德財團,還會引入意大利家族企業TIL。TIL在全球碼頭運營中舉足輕重,而這次它的參與很可能就是為了讓外界松口氣,特別是化解對美國資本操控港口的顧慮。但是,盡管如此,美財團只是縮小了目標,巴拿馬運河上的兩個港口,仍將由美國貝萊德財團掌握運營權。
引入TIL是否真的能讓這樁交易順利過關?目前來看,答案尚不明朗。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美其名曰”的操作,并未減少因港口控制權變更而帶來的戰略隱憂。放眼全球地緣政治,美國長期以來對巴拿馬運河虎視眈眈,而這一次與長江和記的交易,無疑又為其提供了一塊墊腳石。
這種境況下,中國政府的警惕不無道理。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2025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再敲警鐘:“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堅定站在國家一邊,那些在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替敵人搖旗吶喊的,絕不會有什么好下場,必將背負歷史的罵名。”香港的工商界及企業被期望繼續承擔起推動經濟發展的責任,同時要牢記國家利益的重要性。
交易看似僅占巴拿馬整個港口群交易總額的4%左右,但背后潛藏的戰略風險不容小覷。一旦美國企業掌握巴拿馬運河兩個港口的控制權,中國航運必然面臨被征稅、制裁等一系列困擾,中國在拉美地區的戰略利益也將受到嚴重削弱。
長江和記此番出售港口業務,不論對公司本身有何商業意義,從長遠視角來看,它無疑是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一次關鍵決策。倘若在國際博弈中失去了籌碼,國家利益被侵蝕,那么無論曾獲得多少商業利益,對于企業來說,這都注定是一次歷史的罵名。企業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確實需要審時度勢,做出適合市場與時代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