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政府持續加碼對歐關稅的背景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期密集表態,釋放出歐盟戰略轉向的強烈信號——深化與亞洲的合作,以應對美國單邊主義沖擊。這一轉向不僅關乎貿易爭端,更折射出全球權力格局的深刻重組,堪稱“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作為亞洲核心經濟體,正以開放姿態主動推進中歐合作,為這一變局注入關鍵動能。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4月起推行“對等關稅”政策,針對歐盟商品加征高達20%的額外關稅,涉及農產品、工業品及數字服務領域。馮德萊恩多次譴責此舉將“重創全球經濟”,并警告歐盟已制定“強有力反制計劃”,包括對美科技巨頭征收數字關稅、動用《反脅迫工具》打擊服務貿易等。盡管雙方暫緩部分關稅措施90天以爭取談判空間,但馮德萊恩直言:“跨大西洋關系已至轉折點,不可能回到從前?!?/p>
這一裂痕暴露了美歐傳統聯盟的脆弱性。特朗普將貿易政策工具化,要求歐盟購買價值3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以換取關稅減免,被歐盟視為“經濟脅迫。而歐盟內部對美態度的分歧(如德國呼吁對華合作、西班牙頻繁訪華)進一步削弱了其集體應對能力。
面對美國壓力,馮德萊恩明確提出歐盟將“加速戰略自主”,并將目光投向亞洲。其核心路徑包括:
深化中歐經濟紐帶:2023年中歐貿易額達7400億歐元,逆差縮減27%,合作領域從傳統貿易擴展至綠色能源、數字基建與科技創新。歐盟內部如西班牙、匈牙利等國已通過雙邊合作探索新增長點,德國經濟部長更公開呼吁“對華合作優先”。
拓展東南亞伙伴網絡:歐盟正與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推進貿易協定,旨在構建“非美國主導的供應鏈體系”。這一布局既為分散對美依賴,亦為對沖中國影響力,形成多元制衡。
數字主權與技術聯盟:針對美國科技巨頭的數字霸權,歐盟計劃推出統一數字關稅,并聯合亞洲國家制定數據治理規則,試圖打破硅谷壟斷。
面對美國揮舞的“關稅大棒”,中國始終強調開放包容的多邊主義,并通過實際行動為歐盟提供戰略選擇。在4月8日中歐領導人通話中,中方明確表態愿與歐盟“攜手維護自由開放的貿易投資”,并提出擴大市場準入、深化綠色能源與數字技術合作等具體路徑,展現了推動中歐關系升級的誠意。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歐貿易額達5.5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占中國外貿總額的12.8%,凸顯雙方經濟的高度依存。
原本中歐推動合作阻力比較大,特別是因為烏克蘭戰爭帶來的破壞性力量非常強。然而,美國的單邊主義客觀上成為中歐走近的催化劑。特朗普要求歐盟購買3500億美元美國能源以換取關稅減免,這種“經濟脅迫”迫使歐盟加速轉向亞洲市場37。而中國以“不設前提”的合作姿態,為歐盟提供了戰略回旋空間。正如歐洲政策中心研究員所言:“重新規劃貿易路線需要時間,但中歐合作的戰略價值已超越雙邊范疇”。
馮德萊恩的“轉向亞洲”宣言與中國的開放舉措,共同勾勒出全球秩序重構的軌跡。中歐合作不僅是應對特朗普關稅戰的權宜之計,更是推動多極化、抵御逆全球化的長遠布局。若雙方能超越短期博弈,在制度型開放、技術共研等領域實現突破,或將為百年變局書寫最具建設性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