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著名的房地產專家孟曉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打贏關稅之戰的核心在于恢復房地產行業的支柱地位,指出房地產是我們的最大內需,是制造業最大的訂單,恢復房地產的支柱地位可以帶動內需應對出口貿易的下滑,穩定中國的經濟。
專家分析指出,美國敢于對我們發動關稅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繁榮,持續12年的房價穩定使美國居民資產保值增值,這種財富效應顯著降低了民眾儲蓄意愿,支撐了強勁的消費能力,從而為美國在經貿對抗中提供了重要底氣。
我們認同專家觀點在短期內確實能快速緩解貿易戰沖擊,但必須清醒認識到,這種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發展模式從長遠看存在嚴重隱患,同時專家也忽視了我們經濟發展面臨的核心困境:
一、美國民眾敢于消費的核心不是房產的穩定,是源自于強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些制度安排共同作用,形成了"消費-保障"的良性循環:社會保障降低了預防性儲蓄需求,釋放了消費潛力。
疫情三年深刻改變了居民的消費觀念,48萬億元儲蓄的持續增長并非簡單的消費意愿不足,而是民眾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理性選擇,這種預防性儲蓄行為本質上反映了社會保障體系仍需完善的關鍵問題,當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保障力度與民眾期待存在差距時,居民自然會通過增加儲蓄來構筑個人安全防線。
二、當前90后群體平均背負34萬元住房貸款的現實,折射出我們消費市場面臨的結構性困境,這一代年輕人將未來30年可支配收入的大部分提前鎖定在不動產上,直接擠壓了其他領域的消費空間,當結婚率跌破6‰、生育率全球墊底,繼續推高房價無異于給垂危者注射興奮劑,我們現在要做的應該是避免00后重蹈80、90后的覆轍。
三、把房地產當作經濟支柱,就像讓運動員長期依賴興奮劑,短期成績的光鮮,換來的是造血功能的永久損傷,當社會資本瘋狂涌向樓市,制造業升級所需的研發投入就被釜底抽薪;當年輕人六個錢包耗盡在首付月供中,消費市場就永遠失去內生動力;當地方政府沉迷土地拍賣的快錢游戲,產業轉型所需的制度創新就成了空中樓閣
四、將關稅戰勝負系于房地產市場的論點,暴露出對全球經濟格局的嚴重誤讀,美國貿易戰的本質是科技霸權爭奪,而非簡單的貿易逆差糾葛,試圖用鋼筋水泥堆砌的GDP數字與硅谷爭奪話語權,無異于用大刀長矛對抗戰機。
我們的學者還在為樓市成交量回升歡呼時,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關鍵技術專利早已被競爭對手收入囊中,當孟曉蘇們高呼“房地產是支柱產業”時,請記住:沒有一個國家能靠蓋房子贏得大國競爭,反而會讓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被鎖定在低端制造環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