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血中氣藥的故事
〔宗奭曰〕沈括筆談云:一族子舊服芎?,醫鄭叔熊見之云:芎?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無疾而卒。又朝士張子通之妻,病腦風,服芎?甚久,一旦暴亡。皆目見者。此皆單服既久,則走散真氣。若使他藥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則焉能至此哉?...〔時珍曰〕五味入胃,各歸其本臟。久服則增氣偏勝,必有偏絕,故有暴夭之患。若藥具五味,備四氣,君臣佐使配合得宜,豈有此害哉?如芎?,肝經藥也。若單服既久,則辛喜歸肺,肺氣偏勝,金來賊木,肝必受邪,久則偏絕,豈不夭亡?故醫者貴在格物也。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芎?“發明”
中文釋義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寇宗奭說的一段話: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有位同宗子弟長期服用川芎,醫生鄭叔熊見到后告誡:"川芎不可長期服用,否則易致人猝死。"后來這位族人弟子果然無病暴亡。另有一位官員張子通的妻子,患頭風病,長期服用川芎,忽然某一天突然去世。這些案例皆為親眼所見。究其原因,皆因長期單獨服用此藥,導致體內元氣耗散。若能配伍其他藥物加以制衡,且病情緩解即停用,做到“中病即止”,怎會釀成這般后果?
對此,李時珍指出:藥物五味進入人體后,各自歸于對應臟腑。若長期服用單一藥物,會導致某臟腑之氣過盛,必然導致陰陽失衡,引發猝死風險。若方劑能兼顧五味、調和四氣,按君臣佐使原則配伍得當,豈會有此危害?例如川芎本歸肝經,若長期單獨服用,其辛味會過度入肺,導致金氣過盛,進而克制肝木,日久失衡,怎能不夭亡?故此醫者應透徹藥理,方能明辨藥性,才能做到安全用藥。
川芎得名
川芎古稱芎?,為傘形科藁本屬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莖。其別名有:山鞠?、香果、胡芎、馬銜芎?、雀腦芎。芎?之名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人的頭部被喻為“蒼穹”(即天空),而川芎的藥力能上行至頭部,故以“芎”為名。“芎”字通“穹”,既形容其香氣高揚,也暗指藥效直達巔頂的特性。山鞠窮為早期名稱,強調其生于山野;因其葉香、根香、花香、果香,故稱為香果;因漢代通過西域引入中原而稱胡芎;古人因其根節狀如馬銜而稱馬銜芎?,后世因其狀如雀腦,又謂之雀腦芎。
芎?根莖含豐富揮發油(如藁本內酯),氣味辛香濃烈,古人以其香氣命名,“芎”字也反映了其醒脾開竅、通經活絡的藥性。而該藥以產于四川為優,故稱為川芎。此外,因產地命名的還有西芎(出自關中)、臺芎(出自浙江天臺)、撫芎(江西撫州)等。
藥用歷史
漢《神農本草經》
載:味辛,溫。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
魏晉《名醫別錄》
載:“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
唐《藥性論》
載:“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痛。”
五代《日華子本草》
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背,瘰疬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
金元 《醫學啟源》
載:“補血,治血虛頭痛。”
明 《本草綱目》
載: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郁。芎?,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郁者宜之。
清《本草新編》
載:“功專補血。治頭痛有神,行血海,通肝經之臟,破癥結宿血,產后去舊生新,凡吐血、衄血、溺血,便血、崩血,俱能治之。”
現代 《中國藥典》(2020年版)
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頭痛,風濕痹痛。
川芎的品種
《神農本草經》首次以“芎?”之名記載,但未明確描述植物形態。梁代《本草經集注》提及川芎“葉似芹、胡荽”,初步描述了葉片形態,并指出其分布地區“蜀中亦有而細”。宋代《本草圖經》描述根莖:“結節狀拳形團塊”,表面粗糙,具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莖痕,與現代栽培川芎一致。“葉似芹、胡荽、蛇床輩,作叢而莖細”,明確其傘形科特征。明代《本草綱目》關于川芎的描述則更為詳細:“蜀地少寒,人多栽蒔;深秋莖葉亦不萎”,強調其栽培特性,并記載無性繁殖方法:“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橫埋之,則節節生根”。記錄其根莖成熟特征:“八月根下始結芎”,與現代夏季采挖的實踐相符。清代《本草綱目拾遺》則區分不同產地品種:
①川芎(四川):根莖肥厚,香氣濃郁。
②西芎(陜西):形態相似但藥力較弱。
③撫芎(江西):莖節膨大更顯著,專用于開郁。
據以上古代本草所記載的川芎的形態特征看,古代所用川芎品種與現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收載的川芎是一致的,說明從古至今所用川芎的品種是傘形科藁本屬植物川芎。
道地產地
古代本草文獻中關于川芎產地的記載從秦嶺地區擴展到四川,并最終確立四川為川芎的主要道地產區:《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了芎?(川芎),但未明確其具體產地,僅提到“生川谷”。其后《名醫別錄》描述其“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嶺”,表明川芎在秦嶺地區已有分布。唐代《新修本草》記載川芎“今出秦州”,即今甘肅省天水一帶,但同時提到蜀地也有川芎栽培。宋代,《本草圖經》明確指出川芎的產地包括關陜、蜀川、江東山中,其中以蜀川為最佳,稱“蜀川者為勝”。明代《本草蒙筌》進一步確認四川產的川芎為上品,稱其“圓實而重,狀如雀腦”,并強調四川川芎的品質優良。清朝《本草從新》等文獻繼續沿用并強化了四川川芎的道地性,稱其“形大塊重實,里色白”。現代研究對川芎道地產地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四川省的彭州市和都江堰市,尤其是敖平鎮和石羊鎮等地。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為川芎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條件,同時通過科學種植技術和標準化管理,確保了川芎的道地性和高品質。
川芎的混淆品及鑒別
川芎的外觀性狀
正品川芎為傘形科藁本屬植物,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斷面具“菊花心”或“蝴蝶片”紋理,香氣濃郁;莖節膨大處(苓子)用于繁殖。本品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2~7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小瘤狀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散有黃棕色的油室,形成層環呈波狀。氣濃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混淆品及鑒別
其易混淆品種主要有以下3種:
藁本
藁本為傘形科植物藁本或遼藁本的干燥根莖和根。藥材呈不規則結節狀圓柱形,稍扭曲,有分枝,長3~10cm,直徑1~2cm。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縱皺紋,上側殘留數個凹陷的圓形莖基,下側有多數點狀突起的根痕和殘根。體輕,質較硬,易折斷,斷面黃色或黃白色,纖維狀。氣濃香,味辛、苦、微麻。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用于風寒感冒,巔頂疼痛,風濕痹痛。
東川芎
東川芎又叫“日本川芎”,是由日本引種的傘形科蛇床屬植物,現為朝鮮族民族藥。其藥材主要區別特征:根莖呈不規則團塊狀,長3~10cm,直徑2~5cm,暗褐色,表面有皺縮的結節狀輪環,斷面淡褐色。有特異香氣,味微苦,麻舌。東川芎整體顯柴性、有裂隙、油質少、聞起來香味很淡。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用于偏正頭痛、氣滯肋痛、血滯經閉、月經不調等。在延邊地區常用于產后瘀滯腹痛及風濕關節痛的輔助治療。
新疆川芎
新疆川芎為傘形科歐防風屬植物鞘山芎的干燥根莖,是新疆及西北部分地區的地方習用藥材。藥材呈細長圓柱形,稍彎曲,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具明顯環狀節痕,節間較長。常有縱皺紋及須根痕,質地較硬,但易折斷。斷面呈白色或淡黃色,質地較疏松,纖維性強,可見放射狀紋理,油室稀少。氣微香,味淡,略帶苦味。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脘腹冷痛等。
功效
川芎性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其功效為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頭痛,風濕痹痛。
配伍應用
①川芎配當歸
川芎行氣活血,當歸補血活血,動靜結合,補而不滯。適用于血虛血瘀證的月經不調、痛經、產后瘀滯腹痛。
②川芎配柴胡
川芎上行頭目,柴胡疏肝升陽,共調肝膽氣機。可疏肝解郁,行氣活血。 適用于肝郁氣滯導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及少陽頭痛。
③川芎配白芷
川芎善治少陽、厥陰頭痛,白芷主陽明頭痛。二者合用可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用于風寒頭痛,慢性鼻炎、鼻竇炎。
④川芎配丹參
川芎行氣活血,丹參涼血化瘀,改善微循環。配伍應用可活血化瘀,通脈養心。可用于冠心病、心絞痛、肢體麻木、中風后遺癥。
⑤川芎配紅花
川芎為“血中氣藥”,引諸藥入血分,增強紅花的破瘀力。具有破血逐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用于閉經、癥瘕積聚(子宮肌瘤)、心腦血管的胸脅刺痛、外傷瘀腫。
⑥川芎配黃芪
黃芪補氣以助血行,川芎活血以通血脈,二者合用可增強氣血運行的動力, 達到“補中有通”的效果。配伍為用具有益氣活血,通絡祛瘀的功效。適用于氣虛血瘀導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風后遺癥。
⑦川芎配防風、羌活
川芎上行祛風,防風、羌活發散濕邪,治“在上在表”之痹證。具有祛風勝濕,通痹止痛之功效。用于肩頸痛、關節游走性疼痛等風濕痹痛或外感夾濕所致頭痛身重、肢體酸楚。
食療應用
古代應用
川芎作為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其食療價值既源于傳統經驗,又得到現代科學的驗證。川芎的食療應用貫穿古今,古代以藥酒、藥粥為主,注重“溫通散瘀”;現代則通過科學提取與創新食譜,擴展至抗衰老、代謝調節等領域。唐代《食療本草》記載“芎?酒”,以川芎浸酒(川芎50g,黃酒500ml,浸泡7日,每日飲10-15ml)用于“祛風活血,治婦人血瘀腹痛”;元代《飲膳正要》記載“川芎羊肉湯”(川芎10g,當歸15g,羊肉500g,生姜5片,燉煮)可治虛寒腹痛。民間傳統有川芎粥:川芎5g研末,粳米100g,紅糖適量,煮粥。用于產后血虛頭痛或風寒感冒初愈調理。川芎蜜餞:川芎切片,蜂蜜腌制,含服緩解咽喉腫痛。
營養成分
川芎的營養成分復雜,含B族維生素、維生素C、鉀、鈣、鎂、鐵等微量元素以及多種氨基酸。但常規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較低,其核心價值在于以揮發油、生物堿、多糖和有機酸為主的藥用活性成分,這些成分使其在藥用及食療等方面發揮重要價值。
現代食療應用
1. 川芎天麻魚片湯
川芎6g,天麻10g,鱸魚片200g,豆腐1塊。藥材煎汁煮魚片、豆腐,加枸杞調味。有改善高血壓頭暈、神經衰弱的功效。
2. 川芎燕麥能量棒
川芎粉3g,燕麥片100g,蜂蜜50g,堅果碎30g。混合烘烤成型,作為運動后補氣血零食。
3. 川芎代茶飲
川芎3g,玫瑰花5朵,山楂5g,沸水沖泡,降脂養顏。
4. 川芎姜黃奶茶
川芎粉2g,姜黃粉3g,植物奶200ml,加熱后加蜂蜜。抗炎提神,適合亞健康人群。
5. 川芎山楂粥
川芎5g(布包),山楂15g,粳米100g:藥材與粳米同煮至粥成,去川芎包。每周3次,連服1個月。可活血降脂,輔助調節血液黏稠度。
綜合利用
化妝品原料
川芎中的川芎嗪、阿魏酸等成分可抑制黑色素細胞活性,減少色素沉積。復方當歸霜(含川芎、當歸等)通過活血化瘀改善黃褐斑,促進皮膚代謝。例如,佰草集新七白美白晚霜等產品添加川芎根提取物,主打天然美白功效。雅詩蘭黛的“丹參川芎”系列:添加了川芎阿魏酸提取物,主打淡斑、抗氧化功效。
護發與頭皮護理
促進頭皮微循環,
改善毛囊營養供應:
如,“發現心生防脫洗發水”中添加川芎提取物,減少脫發并增強發根韌性。
緩解頭皮敏感:
常與薄荷、茶樹油配伍,用于去屑洗發水或頭皮精華。
食品與保健品
功能性食品:
如川芎紅棗茶(調節血脂)、川芎玫瑰酵素(改善痛經)、川芎黑芝麻丸(補血烏發)、川芎姜糖(驅寒暖宮)等。
食品添加劑:
天然防腐劑:川芎揮發油替代化學防腐劑,用于肉制品保鮮。
風味增強劑:川芎提取物用于方便面湯包、火鍋底料,提升辛香氣味。
營養保健品:
川芎粉加入能量棒、植物奶,打造“活血抗炎”概念;“川芎+紅景天”的運動營養品,可緩解運動后肌肉酸痛。
生態與農業
水稻輪作及林藥間作模式:
“春種川芎,夏種水稻”,減少連作障礙;川芎與柑橘樹套種,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柑橘品質。
副產物利用:
川芎地上部分制成青貯飼料,富含多糖,提升牛羊免疫力。此外,提取后的川芎殘渣發酵為有機肥,用于茶園、菜地土壤改良。
生態修復:
川芎根系富集土壤中鉛、鎘,用于礦區污染土壤修復。
旅游與文創
川芎主題文化旅游園區:
四川彭州打造“川芎博物館+種植體驗園”,年接待游客達50萬人次。藥膳工坊:游客DIY川芎蜜餞、川芎香囊,推廣藥食文化。
文創產品開發:
川芎精油擴香石結合川劇臉譜造型,兼具安神與裝飾功能;根據節氣用不同川芎配方制作二十四節氣茶包。
化學成分
川芎的化學成分復雜,包含揮發油、生物堿、苯酞類化合物、多糖類、酚酸類、內酯類等。以揮發油(藁本內酯)和生物堿(川芎嗪)為核心活性物質,配合酚酸、多糖等成分,形成多靶點藥理作用。
藥理作用
1.抗腦缺血:
藁本內酯通過抑制炎癥因子(如TNF-α、IL-6)和激活PI3K/AKT信號通路,減輕腦損傷。
2.抗心肌缺血:
川芎嗪可降低血清乳酸水平,改善冠狀動脈血流,保護心肌細胞。
3.血管保護: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減少ET-1分泌,維持血管穩態。
4.鎮痛與抗偏頭痛:
苯酞類成分通過調節5-HT受體和抑制炎癥介質釋放發揮鎮痛作用。
5.神經保護:
川芎嗪通過清除氧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損傷。
6.炎癥抑制:
阿魏酸通過阻斷MAPKs和NF-κB通路,減少IL-1β、TNF-α等炎癥因子。
7.免疫調節:
多糖類成分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調節免疫功能。
8.抗氧化:
揮發油和多糖清除自由基,減輕脂質過氧化。
9.抗腫瘤:
藁本內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乳腺癌細胞增殖。
10.抗凝血:
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纖維蛋白原水平。
民間偏方
川芎作為民間常用的中藥材,其偏方應用廣泛,尤其在活血止痛、祛風散寒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以下是川芎的常見民間偏方:
1.治療血管性頭痛:
川芎50克,路路通30克,防風12克,雞蛋3只。上藥和雞蛋同煎,待雞蛋煮熟后去掉蛋殼再入煎1小時,早中晚飯后各服1枚雞蛋,30天為1療程。
2.治療跟骨骨刺:
川芎、細辛各10克,肉桂3克,冰片6克,上藥共研細末,用口布縫一半圓足跟形小布袋,將藥末裝入,墊到患足鞋跟處。
3.治療凝血瘀型痛經或風寒頭痛:
川芎15g,艾葉30g,生姜5片:藥材煮沸后轉小火煮10分鐘,兌溫水至40℃,睡前泡腳20分鐘,經前3天開始用。
4.治療產后瘀血腹痛:
川芎10g,當歸5g,紅糖20g。:川芎、當歸水煎30分鐘,加紅糖調勻,每日1劑,連服3天。
5.治療風寒感冒:
川芎10g,生姜5片,蔥白3根,雞蛋2個,同煮至蛋熟,吃蛋喝湯,蓋被發汗。
6.治療口臭:
白芷、川芎各等分,研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天1丸,臨睡前含服。
7.治療頑固性失眠:
川芎30克,丹參、炒棗仁、龍齒各20克,柴胡、桃仁、紅花、桔梗、牛膝、當歸、合歡花、遠志、白芍、郁金各10克。每日1劑,分2次煎服,1煎晚間睡前服,2煎午睡前服,連服15天。
8.治療關節冷痛:
川芎粉30克,花椒20克,粗鹽200克,混合后裝入布袋,微波爐加熱1分鐘,熱敷關節15分鐘,每日1次。
9.治療跌打腫痛:
川芎50克,紅花20克,白酒500ml:藥材浸泡白酒中7天,過濾取液,藥酒涂抹患處并按摩,每日2-3次。
10.治療牙痛:
川芎10克,石膏20克,白芷10克,防風9克,荊芥6克,升麻4克,生地10克,細辛3克,羌活4克,大黃9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空腹各服1次。
使用注意
古代本草記載
1.《本草要略》:“過于走散,不可久服多服,令人卒暴死。”
2.《本草新編》強調:“不可單用,必與補氣補血藥佐之。”
3.《本草綱目》指出:川芎性溫燥,“久服則增氣偏勝”,陰虛火旺者慎用,以免加重陰液耗傷。
現代使用注意
1.孕婦及有出血傾向、胃潰瘍、腦出血恢復期、陰虛火旺者慎用。
2.避免與抗凝藥(如阿司匹林)同用,增加出血風險。
3.不宜長期單用,防耗氣傷陰。
作者: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周澤琴 梅全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