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民進黨發起的罷免藍營民代行動進入第二輪,與此同時,美國的一系列動作更是讓局勢雪上加霜,宣布對臺加征32%的高額關稅,還在關稅清單中故意將中國臺灣地區列為“國家”。這些事件交織在一起,深刻影響著臺灣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也讓兩岸關系愈發緊張。
中國臺灣地區風景(資料圖)
民進黨當局為了實現島內“一黨制”的政治野心,對藍營民意代表發起了大規模的罷免行動。據臺媒報道,在距離罷免35名藍營民代截止日期僅剩約1個月的沖刺階段,僅有8個選區的進度過半,且主要集中在臺北市和新北市。這一局面讓親綠罷免團焦慮不安。民進黨當局為達目的,不惜編造“證據”,對國民黨進行瘋狂打壓,嚴重撕裂了臺灣地區的政界和社會。島內民眾對此深感不滿,使得罷免行動“處處碰壁”。有罷免團干部直言,民進黨若只為自身利益盤算,毫無誠意,最終會失去民意支持。在罷免團內部,也有人質疑民進黨的操作,認為其第二階段罷免行動恐難成功。實際上,民進黨發動這場罷免行動,真正意圖并非達到罷免目標,而是利用這個過程吸引島內公眾輿論關注,轉嫁自身政治風險。
美國特朗普政府對臺加征32%高關稅的舉動,給臺灣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美國給出的理由是老一套的“他們奪走我們所有電腦芯片及半導體”。臺股在清明假期后首日重挫2000多點,美國彭博社預測臺灣地區在這波新關稅政策沖擊下經濟增長可能受損。這一關稅政策不僅讓臺灣經濟面臨困境,也凸顯了臺灣地區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脆弱地位。更惡劣的是,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公布的關稅清單中,將中國臺灣地區列為“國家”。這一行為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挑釁。美國此舉顯然是想在與中方的貿易談判中增加討價還價的籌碼,但這種玩火自焚的行為只會加劇兩岸緊張對峙局面,破壞中美關系。
中國臺灣地區風景(資料圖)
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和民進黨發起的罷免行動,國民黨和民眾黨都呼吁停止內耗,共同應對外部經濟威脅。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強調,在當前美國高關稅政策下,島內產業命脈和民眾生計都面臨嚴重沖擊,臺灣地區沒有內耗的空間,必須團結起來共渡難關。民眾黨團也呼吁民進黨停止“大罷免”,避免徒增社會對立。然而,民進黨當局卻置若罔聞,依舊我行我素地推動罷免行動。臺立法機構國民黨團表示,島內民眾正遭受幾乎毀滅式的經貿沖擊,民進黨卻仍不放棄“大罷免”,國民黨只能被迫應戰。這意味著美國經濟掠奪的壓力之下,島內政治內訌卻愈演愈烈,大大削弱了臺灣地區抵御外部經濟打擊的能力。
臺灣地區的罷免制度在民進黨手中已然異化。2016年,臺灣當局為“深化民主”大幅下修罷免投票的法定出席率,從50%降至25%,這一舉措使得發動罷免變得輕而易舉。原本作為民主監督工具的罷免制度,如今卻淪為政黨斗爭的武器。2021年陳柏惟罷免案、2022年黃捷罷免案等,都體現了罷免制度被濫用的現狀。這種濫用不僅耗費大量公共經費,分散行政資源,還嚴重撕裂社會,破壞了民主的運行基礎。在臺灣經濟面臨困境的當下,民進黨卻仍執著于政治斗爭,這種行為無疑是短視的,也讓選民對其愈發失望。
中國臺灣地區風景(資料圖)
美國對臺政策的反復無常,充分暴露了臺灣地區在大國博弈中的“棋子”地位。從1979年美國與臺灣“斷交”,到特朗普上臺后通過《臺灣旅行法》提升關系,再到如今加征高額關稅并改變對臺稱呼,美國始終將自身利益置于首位,所謂的“臺美關系”不過是其實現戰略目標的工具。而臺灣政客們卻未能清醒認識到這一點,依然沉浸在“美國會保護臺灣”的幻想中。事實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堅定不移。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明確強調,臺灣是中國的臺灣,絕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臺獨”勢力有發展空間。中國外交部和解放軍也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反制措施,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在這場“關稅戰”與“大罷免”的雙重沖擊下,臺灣地區正處于內外交困的艱難境地。臺灣民眾對賴清德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充滿懷疑,就連民進黨內部也出現了質疑聲。未來,臺灣政治人物是繼續沉溺于黨派斗爭,消耗有限的政治資源,還是能跳出“斗爭思維”,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外部挑戰,務實解決經濟困境,將決定臺灣地區能否擺脫當前的困局,走向更好的未來。而無論如何,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事實,任何企圖分裂自己國家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反對,注定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