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 記者 孫曉東 通訊員 劉昂
近日,信陽農林學院團隊“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挖掘與轉化路徑研究”2023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23CYS052)組完成階段性調研。
團隊深入河南、陜西、山東等沿黃20余個傳統村落,調研內容涵蓋建筑風貌、民俗活動、非遺傳承、村民生活現狀等多個方面,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實地測繪等方式,全面記錄這些村落的文化脈絡與生存現狀。通過對文化資源梳理與深度挖掘,圍繞其當代價值實現,探尋流域傳統村落文化價值轉化發展的新路徑。
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文化的價值挖掘與轉化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涉及時間與空間維度、文化變現與增值、服務與治理等多個層面。從時間維度看,傳統村落文化遺存展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規律,其文化價值根植于獨特的文化生態,既要尊重歷史傳承,又要結合現代需求,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從空間維度看,傳統村落文化在本土與外來文化的交匯中展現出動態、復雜且融合的特性,其文化價值通過解構與重構煥發出新的活力。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是歷史記憶的活態載體。傳統村落布局蘊含“天人合一”理念,是生態智慧的當代啟示。
在文化變現與增值方面,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文化正積極融入經濟、旅游、科技及創意領域,形成獨特的文化融合態勢。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和多方協同,推動文化資源向資本的有效轉化,既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又避免過度商業化導致的文化異化。文化資源的資本化需注重地域性特征,通過創新設計和故事構建,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本,同時滿足市場需求。
在服務與治理維度,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不僅是村民的創造成果,也是社會治理的核心和基石。通過文化賦能,傳統村落文化能夠增強村民歸屬感,調節生產生活關系,促進文化交融與共識。文化資源的轉化需緊密圍繞村民需求,打造豐富的文化產品和公共服務體系,同時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優化文化空間功能,構建鄉愁記憶的文化空間理論框架。致公黨中央提案強調需統籌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山西將傳統村落納入鄉村振興重點項目,通過“文化+農業+旅游”政策包提供資金與人才支持。
當千年文脈遇見現代創意,黃河岸邊的傳統文化,正在書寫鄉村振興的新故事。課題結合課程實踐與社會服務,形成了《黃河流域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挖掘與轉化案例圖集》,用“設計振興”作為平衡和調節城鄉關系的新思路,實現區域文化認同與傳統價值語境回歸,促進傳統村落在現代社會獲得文化更新與再生。黃河流域傳統村落文化挖掘與運用的對策,為區域性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實證的參考。
編審:孫曉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