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為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入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根據《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教學〔2020〕1號)等文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經批準,我校自2020年起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也稱“強基計劃”),探索多維度考核評價模式,選拔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培養具有空天報國情懷、扎實數理基礎、科學創新能力、全球視野格局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后備人才。
一、招生專業和招生計劃
我校圍繞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物理學、化學、工程力學、測控技術與儀器、航空航天類等專業設置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及對應培養方向。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在各省(區、市)可填報的招生專業和招生計劃以我校強基計劃報名系統公布為準。
二、招生對象及報名條件
(一)
招生對象
高考成績優異,專業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突出的考生。
(二)
報名條件
在我校安排強基計劃相關專業招生的省份,符合如下條件的考生可以報考我校強基計劃:
1.具有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報名條件,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并有志于將來從事相關領域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畢業生。
2.各招生專業對應的招生生源范圍如下表所示。
3.身體條件須滿足教育部、原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中關于報考相關專業的規定要求,如教育部有最新規定按最新規定執行。
三、報名方式與選拔程序
(一)
報名時間和辦法
2025年4月21日至5月9日考生可登錄我校強基計劃報名系統(←點擊進入報名系統),認真閱讀系統中的報名須知,按要求準確、完整地完成網上報名。報名過程中,考生須下載并填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5年強基計劃考生個人陳述材料》表(附件1)(或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提取碼:buaa),按要求將個人陳述材料和對應支撐材料上傳至報名系統“附加信息”處。報考我校強基計劃的考生不能兼報其他高校,考生只可填報我校強基計劃1個專業志愿。
(二)
考生參加統一高考
(三)
考生參加學校初試
所有按簡章要求完成報名的考生可參加我校組織的初試(初試形式為筆試,時間在2025年6月12日左右),具體時間和地點將根據報名情況確定,具體考核安排和相關要求我校將另行通知。我校將根據初試成績劃定合格線,按照不超過各省(區、市)招生計劃5倍的比例,分別確定各省(區、市)初試通過考生名單(末位同分考生均通過),通過初試的考生可參與復試環節,未通過初試的考生不再參與復試環節。初試成績不計入總分,僅作為復試資格認定依據。
(四)
考生參加學校復試
在高考成績公布前,對通過初試的考生進行復試(2025年6月20日左右),復試形式為面試和體育測試,同時參考考生初試表現及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材料。具體考核安排和相關要求我校將另行通知。面試主要考查考生的學科興趣、學科特長、創新潛能和綜合素質等,采取考生、考場、評委“三隨機”抽簽的方式,全程錄音錄像。我校將對面試成績劃定最低合格線。體育測試具體內容詳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體育測試方案》(附件2)(或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提取碼:buaa)。
(五)
錄取辦法
1.綜合成績折算辦法
綜合成績(保留2位小數)=(高考成績÷高考滿分×750)×85%+(校考成績÷校考成績滿分×750)×15%
校考成績=面試成績
備注:參與折算的考生高考成績不含任何政策加分。
2.確定錄取名單
高考成績要求:考生不含政策加分的高考成績須達到所在省(區、市)相應特殊類型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或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考生不含政策加分的高考成績須同時達到所在省(區、市)同科類高考總分滿分分值的80%及以上(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考生不含政策加分的高考成績須同時達到所在省區同科類高考總分滿分分值的75%及以上)。
校考成績要求:考生校考成績須達到我校劃定的最低合格線。
高考成績公布后,對于高考成績和校考成績均滿足上述要求的考生,按如下規則確定預錄取名單:
根據考生填報專業志愿和在相關省(區、市)強基計劃的招生名額,按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確定強基計劃預錄取名單。若考生綜合成績相同,依次比較高考成績、面試成績和體育測試成績(申請免體測考生體育測試成績排序位于所有參加考試的考生最后)。
學校將于2025年7月5日左右按教育部有關規定公布錄取結果,公示錄取標準。學校將強基計劃預錄取名單報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審核,并辦理錄取手續。被正式錄取的考生不再參加后續高考志愿錄取,未被錄取的考生可正常參加后續各批次高考志愿錄取。
四、培養方案
學校精育良才,立德樹人,突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把培養拔尖人才與強化愛國擔當相結合,在知識創造中培養人才,在人才培養中創造知識,著力培養理想高遠、學識一流、胸懷寰宇、致真唯實的領軍領導人才。
學校高度重視強基計劃人才培養,以支撐和引領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目標,招收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結合學科優勢,在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物理學、化學、工程力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及航空航天類等優勢專業開展強基計劃人才培養,針對每個強基計劃專業特點,在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指引下,進一步凸顯對應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依托數學科學學院培養。瞄準國際數學前沿,培養引領數學研究方向、應用數學與工程技術交叉融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數學拔尖創新人才。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
依托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培養。夯實數學與信息學科基礎,深化科教融合,強化學生在數據中凝練科學問題和研發復雜數據系統演化行為的潛力和能力,培養引領信息和智能科技變革的、富有原始創新精神和技術突破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應用物理學專業
含應用物理、空間科學及電子科學三套培養方案,分別依托物理學院、空間與地球科學學院與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夯實理論基礎,突出實驗實踐,強化理工融合,實施科教協同,培養具有一流競爭力的應用物理拔尖創新人才。
化學專業
依托化學學院培養。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扎實數理基礎、深厚專業知識、全面實踐技能,立足化學及交叉領域的原始理論創新和顛覆性技術研發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
工程力學專業
依托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培養方案致力于夯實數理基礎,構筑物理認知,厚植力學理論,注重學科交叉,拓寬前沿視野。本專業旨在選拔和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綜合素質優秀或力學基礎拔尖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含測控技術與儀器、量子信息兩套培養方案,依托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培養。服務國家信息安全與科技自立自強,培養具有原始創新精神的戰略科學家。
航空航天類專業
含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及空天材料三套培養方案,分別依托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夯實數理基礎,厚植情懷,注重多學科交叉,強化工程創新與實踐能力融合,培養國家戰略發展領域具有原始創新精神和技術突破能力的前沿拔尖創新人才。
學校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推進已有的“一制三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強基計劃人才培養頂層設計,構建培養目標、培養體系、課程體系、教學資源與質量體系相互支撐的系統性培養體系結構。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如下特色:
1
實施完全學分制的個性化培養
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科學性,推進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培養,注重扎實數理基礎與解決科學問題相結合,在必修課程板塊外,開設與培養方向有關的系列選修課程,實施完全學分制,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后,可以結合發展規劃和學習興趣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2
實行多維度團隊化集體導師制
為學生配備由思政、學業、學術、朋輩導師組成的導師團隊,思政導師引領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學業導師幫助學生強化課業學習,學術導師指導學生學術素養的培育,朋輩導師幫助學生融入校園生活,各類導師組成小組,采取集體導師制,協同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3
實行小班化研究型探究式教學
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全面實施小班化教學,開展研究型探究式教學,結合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育人中的作用,推進團隊式互學互教的學習方式,以一流課程助力一流人才培養。
4
建立科教協同項目式能力培育
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和科研優勢,面向強基計劃學生,全面實施科研實驗室開放機制,大力支持學生參與學校科創品牌項目“馮如杯”,配備導師指導科創實踐,給予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校科創培養項目等專項支持,助力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5
注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蘊育
大力支持強基計劃學生參與學校國際化交流項目,通過國際暑期學校、國際科創項目等形式,著力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校建立強基計劃學生動態調整機制,對不適合在強基計劃班繼續學習的學生分流到本專業對應普通班繼續學習,對普通專業的優秀學生可選拔進入強基計劃班學習。我校對符合培養要求的強基計劃學生實行本研銜接培養。進入研究生階段后,學生主要在強基計劃所在基礎學科專業進行培養,部分學生也可根據培養方案在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進行學科交叉培養。本研銜接專業范圍見各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培養方案介紹,研究生階段轉段具體專業和名額以轉段當年度學校公布的工作方案為準。
(強基計劃各招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介紹詳見校本科招生信息網)
強基計劃作為國家重大的人才培養戰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以一流的人才培養體系、一流的師資、一流的課程、一流的模式、一流的資源、一流的機制,努力把一流的學生培養成一流的人才。
五、其他說明
(一)關于考生綜合素質檔案。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原則上所有參加強基計劃考核的考生均應提交綜合素質檔案。已建立省級統一信息平臺省份,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將考生電子化的綜合素質檔案提供我校。未建立省級統一信息平臺省份,由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匯總本地各中學考生的綜合素質檔案后,統一上傳至我校強基計劃報名平臺系統。
(二)對于報名材料及綜合素質檔案造假或在我校考核中舞弊的考生,將取消強基計劃的報名、考試和錄取資格,并將有關情況通報有關省級招生考試機構或教育行政部門,取消其當年高考報名、考試和錄取資格,并視情節輕重給予3年內暫停參加各類國家教育考試的處理。已經入學的,按教育部和我校相關規定處理取消學籍。畢業后發現的,取消畢業證、學位證。中學應當對所出具的材料認真核實,出現弄虛作假情形的,我校保留采取相關措施的權利。
(三) 報名我校強基計劃的相關考生,須確保高考報考科類、選考科目和身體情況等條件符合我校相關專業的報考要求,如因條件不符導致無法被我校強基計劃錄取,相關責任由考生自行承擔。
(四)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入學后原則上不得轉專業。特殊情況下,強基計劃招生專業之間可以轉專業,但轉入專業須有空額。
(五)選拔測試期間,考生的交通、食宿等費用自理。
(六)學校未委托任何個人或中介組織開展強基計劃等考試招生有關工作,不舉辦任何形式的營利性培訓活動。
(七)如受不可抗力因素影響,學校考核辦法和錄取辦法可能將視情況做出相應調整,具體安排屆時另行通知。
六、監督保障機制
(一)我校強基計劃招生工作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原則。
(二)我校將對錄取的學生進行入學資格復查,對不具備入學資格的學生,按教育部相關規定處理。
(三)我校強基計劃招生工作接受校紀檢監察機構監督,并接受社會監督。
七、咨詢方式
招生咨詢電話:010-82317695,18210883447
(集中咨詢時間:2025年4月16日-5月9日,工作日09:00-11:30、14:30-17: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7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生工作辦公室
郵編:100191
電子郵箱:zsbgs@buaa.edu.cn
北航招生網:https://zs.buaa.edu.cn
八、附則
本招生簡章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生工作辦公室負責解釋。
考生報名咨詢過程中如發現涉嫌違規違紀違法的行為,可撥打監督電話:010-823388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生工作辦公室
2025年4月16日
深度揭秘!北航強基,新增4個專業方向!
2025年北航強基計劃,新增4個招生專業方向:分別是測控技術與儀器(量子信息)、應用物理學(電子科學)、航空航天類(空天材料)、航空航天類(飛行器制造工程)
測控技術與儀器(量子信息)專業
01
培養目標
堅持“厚植情懷、強化基礎、突出實踐、科教融通”的本博貫通人才培養方針,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系統而牢固地掌握量子精密測量的原理、設計與應用等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具備解決測控技術與儀器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交流與團隊合作能力;能夠在相關領域從事理論研究、技術開發、系統設計、科學實驗、經濟或科技管理等工作的寬口徑、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02
基本情況
測控技術與儀器(量子信息)專業依托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培養。
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
北航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源于1952年建校伊始成立的飛機設備教研室。1958年,為滿足“兩彈一星”慣性制導急需,錢學森提議我國慣性技術的奠基人林士諤創建了“航空陀螺及慣性導航”研究室,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航空陀螺及慣性導航專業,1981年獲批全國首批博士點,1988年獲批全國首批重點學科,1997年改稱“精密儀器及機械學科”。2003年成立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學院下設5系1所1研究院1中心,即測控與信息技術系、慣性技術與導航儀器系、光電工程系、遙感科學與技術系、智能感知工程系、光電技術研究所、大科學裝置研究院和教學實驗中心。
大科學裝置研究院科研團隊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出發點,始終以“和諧、創新、發展”、“三代人的陀螺夢”理念為指導,傳承和弘揚“永恒的陀螺精神”。團隊支撐的一級學科“儀器科學與技術”于200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012年在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全國第1。2022年,在已有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基礎上,新增生物醫學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的學術學位博士和碩士授權點,同時具有電子信息和機械專業學位博士和電子信息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加強了對以原子陀螺為代表的量子精密測量與傳感技術等學科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力度,提升學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國際水平。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連續兩輪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軟科排名連續8年蟬聯第一。
師資隊伍
大科學裝置研究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房建成院士牽頭的高水平團隊,獲批“導航制導與傳感——先進慣性儀表與系統技術”創新研究群體、“先進慣性儀表與系統技術”創新團隊、“新型慣性儀表與系統技術”創新團隊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創新團隊。研究院現有全職教師65人,其中院士1人、國家級人才7人。教學團隊獲“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研究院依托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以量子科技領域項目為紐帶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此外,還聚焦量子科學裝置與儀器、零磁醫療裝備與零磁醫學、量子導航與慣性組合導航等前沿方向。
教學及科研資源平臺
擁有7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基地,正在建設“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建成世界唯一、性能最高、空間最大的“零磁”空間,提供極限弱磁的環境和測量手段,引領超高靈敏極弱磁場測量、高精度原子陀螺儀慣性測量和計量裝置、心腦磁成像等方向發展。
應用物理學(電子科學)專業
01
培養目標
堅持“思政引領、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國際雙學位”的育人理念,實施強化基礎的本博貫通培養,聚焦突出實踐的學科交叉培養,重視厚植情懷的綜合素質培養,做好科教融通、國際合作的多方協同培養,打造集成電路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四強”模式。
02
基本情況
應用物理學(電子科學)專業依托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批國家首批籌備建設示范性微電子學院。2018年4月,微電子學院正式實體化運行,2020年10月在全國率先更名為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年10月,作為全國首批18家單位之一,北航正式獲批“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師資隊伍
學院下設集成電路材料與器件系、集成電路設計與工具系、集成電路工藝與裝備系,承建智能微納公共創新中心,擁有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和6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專任教師55人,含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院士1人。特色研究方向為新型存儲芯片、人工智能芯片及生物芯片等集成電路學科與其他學科深度交叉的新興方向。
教學及科研資源平臺
堅持“產學研用”協同與國際化合作的教學理念,與企業深度合作,以國際合作提高學生全球勝任力。獲批科技部自旋電子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簽訂雙博士或雙碩士學位協議。
航空航天類(空天材料)
01
培養目標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空天材料)強基計劃緊扣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堅持“厚植情懷、強化基礎、突出實踐、科教融通”的人才培養方針,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發展前沿,依托北航在空天關鍵材料領域的學科優勢,以及在材料智能設計領域的創新平臺優勢,注重夯實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和學科專業基礎知識,強化知識融合、能力聚合、素質綜合的創新能力培養,著力為我國航空航天等重點材料領域培養具有高度國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領軍領導人才。
02
基本情況
航空航天類(空天材料)專業方向依托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進行培養。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起源于1954年成立的航空冶金系,2001年建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北航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全國最早實施“材料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改革試點之一。2009年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2011年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2019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北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國家首批一級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連續兩輪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6名兩院院士、20名國家級領軍人才、25名國家級青年人才和1名國家杰出教學獎獲得者為代表的一流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30余人,擁有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2個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形成了“超常服役環境金屬智能材料”和“新型磁性功能材料”創新群體、“高性能非平衡材料科學與技術”和“高性能金屬材料激光制備與成型”創新團隊、“先進高溫材料與涂層技術”創新團隊和“增材制造”創新團隊。
教學及科研資源平臺
學院擁有9個國家級和10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聯合建立2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立“111引智基地”。依托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北京市、工信部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授課課堂-科研課堂-社會課堂“3個課堂”貫通融合課程群。近3年專業建設了包括《航空航天結構材料》在內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門、校級一流本科課程15門,出版教材專著11本,獲評北京高等學校優質本科教材3項。
學院發展建設包括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30多個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結合學校資源打造高水平社會課堂教學實踐平臺。與航空航天單位簽訂聯合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圍繞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空天材料等關鍵領域的基礎科學問題和工程實踐難題,支撐以解決復雜問題為牽引的特色人才培養需求。
航空航天類(飛行器制造工程)
01
培養目標
瞄準航空宇航、智能制造、低空經濟等國家戰略與經濟發展需求,遵循北航“強情懷、強基礎、強實踐、強融通”的人才培養方針,夯實飛行器智能制造領域相關的數理、熱力、信息學科基礎,借助國家級科研平臺,將重大科研與任務貫穿于專業培養,實施強化基礎的本博貫通培養,選拔并培養一批具備深厚空天報國情懷與強烈責任感、擁有良好科學與人文素養、系統且全面地掌握航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前沿技術技能、具有突出的原始創新潛質和優秀的團隊協作精神、善于通過學習與實踐不斷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卓越或在基礎學科領域表現拔尖的高水平人才。
02
基本情況
航空航天類(飛行器制造工程)依托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進行培養。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學院前身為1952年成立的北京航空學院飛機工藝、發動機工藝專業教研室。1978年,建立制造工程系和機電工程系。1998年,成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學院擁有全國首批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培養了中國機械工程學科第一位博士陳寧新。1988年機械學獲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機械工程被評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學科穩居全國前10。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50余人,國家級人才39人次,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擁有5個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基地,4門國家級一流課程,12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平臺。
教學及科研資源平臺
學院建有12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建有北京市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北京高等學校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等2個省部級教學中心、實踐基地;作為核心成員參與2個國家級教學科研基地建設;合作建設2個省部級教學科研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