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多客
來源|貝多財經
過去的2024年是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年”,奧運會、亞洲杯、歐洲杯等各種頂級賽事接踵而至,激發了全球人民的體育熱情及對體育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體育消費熱潮。
然而,即便身處如此濃厚的體育產業發展氛圍之中,李寧集團(HK:02331,下同“李寧”)交出的2024年業績答卷卻喜憂參半,雖然其營收、毛利水平有所提振,但經營效益卻同比減少5.5%,且這已是李寧第二年出現利潤指標下滑。
李寧集團聯席CEO錢煒在業績說明會上稱,由于外部市場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在此基礎上還是希望企業有一個靈活對應的狀態,不能以追求規模進入風險不可控的狀態,依舊采取“該守的守,該攻的攻”策略。
誠然,對于經歷業績“過山車”的李寧而言,求穩不失為一種自我修復的權宜之計,但“穩健經營、夯實基礎、務實發展”的口號下,昔日的國產運動品牌“老大哥”已逐漸被緊隨身后的安踏反超,公司市值也不復當初輝煌。
外有勁敵、內有隱患的李寧,維穩之路不可謂不艱難。
一、“國潮領頭羊”業績掉隊
李寧品牌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退役后的中國體操運動員李寧于1990年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并在當年以250萬元拿下亞運會火炬接力傳遞活動的承辦權,憑借多場體育賽事的贊助與宣傳聲名鵲起。
雖然在此之后,市場有關“國產運動品牌第一”的競爭從未停息,但李寧的主要經營指標一直穩居行業前列,是業內有力的競爭者。直到2018年,李寧攜中國元素鞋服亮相紐約時裝周,掀起“國潮”之風的同時也促進了品牌的二次騰飛。
經此一役,探尋到流量密碼的李寧趁熱打鐵,持續深化“中國李寧”的影響力,并實現了業績的跨越式增長,2021年該公司的收入增至225.72億元,凈利潤也達到40.11億元的新高,巔峰市值一度達到2800億港元。
然而,“國潮”帶來的流量總有到頂的一天。自2022年起,李寧的收入增速便開始回落,由2021年的56.1%降至14.3%,到2023年僅有7.0%;凈利潤增速更是由2021年的136.1%降至1.3%,2023年甚至出現了21.6%的負增長。
時間來到2024年,李寧全年實現收入286.76億元,僅3.9%的增速較2023年的7.0%進一步走低;凈利潤30.13億元,亦較2023年同期的31.87億元下滑5.5%,盈利能力疲軟的問題愈發顯著。
相比之下,同為港股上市公司的國產運動品牌安踏體育(02020.HK)2024年的收入同比增長13.6%至708.26億元,若計入旗下亞瑪芬集團的收入,安踏的總收入已突破千億大關,無論是業績增速還是規模都遠勝于李寧。
特步國際(01368.HK)與361度(01361.HK)2024年的收入分別為135.77億元和100.7億元,規模雖然暫且不及李寧,但6.5%和19.6%的收入增長率也高于李寧的3.9%,且二者的凈利潤均實現了雙位數增長。
在其他三家品牌均實現營利雙增的情況下,營收增速墊底、利潤兩度下滑的李寧顯然有些格格不入。財報發布后,李寧的股價應聲大跌,4月3日報收15.54港元/股,401.68億港元的市值較巔峰時期已跌去85%。
二、投資房地產折損利潤
李寧在財報中解釋稱,2024年受房地產市場需求低迷、市場情緒疲軟影響,該公司對持有的部分公允價值出現下降的房地產項目計提了減值準備3.33億元。換句話說,李寧經營效益的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為其房地產投資買單。
這筆投資可以追溯到2023年12月,李寧宣布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High Match Limited將以22.08億港元的價格,收購恒基地產旗下位于香港北角的商業大樓“港匯東”,并將其中部分用作李寧集團的香港總部。
即便李寧稱此舉展現了該公司對香港業務前景充滿信心,并標志著其落實執行加強了國際業務發展計劃,但時值李寧業績增速下滑之際,疊加香港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的外部因素,不少投資者依舊對此事表達了質疑。
公告發布次日,李寧的股價跌幅便高達14.71%,二級市場陰云密布。但李寧并未因此撤銷計劃,為提振投資者信心,該公司宣布將在未來6個月內動用不超過30億港元的資金,回購不超過2.64億股公司股份。
如今看來,外界對李寧將大筆資金注入房地產行業的擔憂并非毫無道理。且截至2024年末,上述物業計提折舊及減值后的賬面價值為19.39億元,在李寧總資產中的占比約為5.4%,未來投資減值的風險猶存。
在李寧集團聯席CEO錢煒看來,穩健經營的核心是保證毛利率,不能因為追求規模帶來大量折扣率的加深,而帶來盈利能力空間的減少。其毛利率2024年對比2023年有所改善,代表著該公司在控制毛利率方面是以企業經營質量為核心。
具體來看,李寧2024年的整體毛利率為49.4%,的確較2023年的48.4%提升1個百分點,且毛利水平超過了361度的41.5%和特步的43.2%。不過,安踏的毛利率雖然略有下滑,但依舊達到了62.2%,高出李寧超10個百分點。
三、仍需探尋穩健經營之道
“該守的守,該攻的攻”,是李寧對過去一年的總結。一方面,該公司對于一些不必要、非有效產出的地方進行了費用管控,通過大采買體系進行降本增效。
李寧2024年關停了部分虧損嚴重的門店,截至年末的銷售點數量(包含李寧核心品牌及李寧YOUNG)為7585家,同比凈減少83家,其中李寧主品牌店鋪凈減少123家,數量較2023年同期擴大一倍。
渠道優化后,李寧集團的現金儲備情況有所改善,該公司截至2024年末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提升12.4%至52.68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合計約75億元,較2023年末凈增加20.6億元,運營資金保持在健康水平。
但關停虧損門店,并不意味著李寧的銷售端再無后顧之憂。李寧集團副總裁、CFO趙東升在業績會上指出,在零售運營方面,該公司全年日均客流承壓,同比下滑10%至20%中段,整體線下零售流水同比下降低單位數。
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李寧線下折扣同比加深0.5個百分點,線下平均件單價下降低單位數,銷售數量受客流壓力影響也下降低單位數。但拉高折扣幅度、讓利消費者對李寧銷售流水的提振作用,還有待市場觀察。
浦銀國際研報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李寧全渠道零售流水錄得單位數正增長,其中線上渠道流水增速較快,但直營線下的流水依然面臨挑戰。相較于其他國產品牌,李寧的流水表現依然相對落后。
另一方面,對于運動資源、提升消費者和市場對李寧專業品牌認知度等方向,李寧仍在持續加大投入。該公司2024年的銷售及經銷費用高達91.99億元,是其同期凈利潤的近三倍,銷售費用率來到32.08%。
雖然李寧的研發費用也在2024年實現了9.3%的同比增長,來到6.76億元,但研發投入規模甚至不到銷售費用的十分之一,2.4%的研發費用率也略遜于361度的3.4%,而國外品牌耐克、阿迪達斯的同期研發費率均在5%以上。
四、結語
對于未來業績,趙東升預期2025年李寧的全年收入將保持同比持平,凈利潤率維持高單位數水平。但持平與穩健,也就意味著該公司在新的一年中也大概率不會實現主要財務指標的高位增長,業績未來成長性存疑。
此外,在品牌力提升、渠道優化步伐稍顯落后的情況下,李寧想要圍繞“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的核心戰略,找到靈活應對市場環境變化的不二法寶難度較之以往只高不低。畢竟,競爭激烈的體育用品市場留給李寧的試錯時間已經不多了。
不管從哪個維度看,李寧想要交出一份以“穩健運營”為主基調、令外界信服的成績單,都還需要更多的思考與沉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