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春
隋·展子虔《游春圖》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在中國美術史上,也有一幅“第一名”的畫作,來自隋朝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是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遺存歷史最為久遠的山水畫。
畫中遠山如黛,水波浩渺,我們能在其中感受到春天是一種氣息,清新的、溫煦的、喜悅的、萌動的,從微微蕩漾的水面到灰藍的山巒,從起伏綿延的土地到花朵初綻的枝頭,白居易的立春詩“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放在這里很合時宜。
而人在其中,一個個散落的淺色的小點兒,可以融入山川河流,也可以融入大地荒野。至于屋舍、橋梁、小舟更是完美地隱合在畫面中,非要睜大眼睛仔細查看才能發現。
隋·展子虔《游春圖》局部
陳滯冬先生在《中國藝術史》中這樣寫道:“魏晉時代在山水背景中常常充斥的神怪、仙人、靈獸、異鳥之類,顯示出當時人把自然界理解為一個人世之外不可知的世界,但在《游春圖》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對人類友善的自然界,春天的空氣中洋溢著生命的氣息,在與視覺經驗更接近的空間中,人類祥和地生存著。”
在此之前,山水在人世之外沉睡;而在這一刻,山水畫的春天,物候意義上的春天,時代的春天都一同蘇醒。“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正如朱自清的《春》寫的那樣,“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局部
呈現“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畫面特色
如果說中國古人在二十四節氣中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時間秩序,那么,中國山水畫的確立則讓中國人找到了自己在自然當中的位置。
魏晉時期,山水作為人物畫的背景,整體上呈現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面貌,不僅僅反映出相對稚拙的作畫技巧,更反映出在那個混亂的時代里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而在《游春圖》中,自然山水成為了畫面的絕對主宰,中國人也終于在天地之中找到了自己最恰當的位置。
四時有序,萬物各得其所。朋友們,一個嶄新的春天就此開始了。“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唐·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衛東,「為你讀詩」語言藝術指導,金話筒主持人。
程從禮,1990年出生于天津,2014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燕山大學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篆刻)研究員、天津市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天津印社理事、晉陽印社社員、東隅印社社員、《青少年書法報》藝委會委員。作品被中國國家畫院、陳介祺故居陳列館等收藏。
(內容來源于“為你讀詩”)
責編:勾曉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