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浙江寧波的張女士車子出了保險事故后,理賠過程卻經歷了返修、訴訟、行政部門介入的復雜過程,其中瞠目結舌的亂象是,車子的2.85萬元理賠款,有1.2萬元竟被代理人拿走,剩余1.65萬被三家修理廠瓜分,真正用于維修的不足萬元。
這是4月13日央視新聞《每周質量報告》欄目報道的內容,18分鐘的視頻深度揭露了一個把維修資金當成蛋糕瓜分的利益鏈條,涉及瓜分利益的各方都有著見不得光的“生存法則”。
視頻報道的兩個案例,都涉及到了兩個亂象,一是部分財險公司與無資質修理廠合作,有些修理廠甚至是個體工商戶的皮包公司,無設備無維修技師,只有一臺開票的機器;二是根據央視新聞整理的圖表顯示,一份賠款極端情況下會被八方瓜分,而實際維修的一方可能拿到的最少。
而對于車險理賠亂象,該欄目在2024年8月已經報道過兩起,內容可見《央視曝光事故車維修亂象:無資質修理廠也能修、配件無合格證,誰該為此負責?》,這一次央視新聞又毫不留情地撕開了亂象中隱藏的畸形生態。
01、無資質修理廠混入保險理賠體系
2023年6月17日,浙江寧波張女士的車輛在小區里被撞,對方全責,維修費用由全責方投保的保險公司進行賠付。
原本是一件極平常的事故車理賠維修事件,沒想到20多天后,張女士拿到維修后的車子情況卻一言難盡。除了大燈、門子、引擎蓋等使用的是拆車舊件,而且后視鏡、車窗膜,門把手等處新增了多處刮痕。
通過查看行車記錄儀,張女士發現,車輛維修期間,居然在兩家不同的修理廠之間被來回輾轉了5次。同時,事故車的維修發票另一個修理廠開具的。這意味著,她的車子在維修過程中至少涉及三家修理廠。
當地交通部門給出了說法:張女士車子的維修業務由負責開票的修理廠C實際掌握,但它沒有沒有定損權限也沒有維修資質和維修能力,于是讓有定損權的修理廠A出面定損,又讓有維修能力且收費較低的修理廠B進行維修,C是個體工商戶享受更低的稅率,只負責開票。
可以看到,在這起事故理賠案件中,修理廠C明明沒有資質,卻能進入保險理賠體系。它在接到保險公司的事故車業務后,拿著高金額的定損工單,卻將業務轉包給收費更低的其他汽修廠,從中賺取高額的差價。
援引A6工作室的披露信息,全國有大量“夫妻店”通過掛靠、轉包等方式取得保險公司合作修理廠資質;而且4S店會轉包事故車業務給其他修理廠,卻按原廠配件價格結算,賺取的差價達5倍以上。
央視新聞的繼續曝光印證了這一情況,這種既無資質也無維修能力的修理廠與保險公司合作的案例并不是少數現象。
寧波姜山乾達汽車修理店的營業執照顯示是一個個體工商戶,僅有一個人,只承接保險公司的事故車訂單,給保險公司用于中轉訂單和資金,并不開展實際維修業務,而是將訂單轉給其他修理廠實施維修。
而另一家寧波華碩修理廠的情況更嚴重。在一起事故車維修案件中,修理廠報送車輛損失照片和維修完成后的照片存在明顯差異。
調查后發現,該事故車被定損18890多元,而修理廠沒有維修資質,拿到修理費后交給車主4000元后走了報廢處理。事情暴露后,保險公司復查核定最新的損失6590元,并將剩余的12300元追回。
不難看出,無資質修理廠混跡事故車保險理賠中,不僅讓車輛維修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甚至還會出現虛假維修、惡意騙保的違法行為,最終損害的是車主和合規經營事故車業務修理廠的利益。
02、多達“八方”瓜分車險理賠款
當事故車理賠款成為“唐僧肉”,參與分羹的各方勢力,憑借各自手段和資源“撕咬”出不同的份額。
在寧波張女士車輛理賠案件中,保險公司定損總金額為28500元,其中12000元作為返點給了事故車代理人(張女士親屬),剩下的16500元由定損的修理廠A、實際維修的修理廠B、負責開票的修理廠C三家進行瓜分,而真正用于維修的不足保費金額的一半。
這也導致維修質量無法保障,此后張女士又經歷了返修、訴訟、投訴,才將車輛修好。
寧波有關部門負責人認可了這一說法,表示很多理賠案件在多方瓜分理賠費用后,真正用于事故車輛維修的可能已經不到一半了,甚至只有三成四成。
視頻中也提到了這一點。由于保險公司的定損價格虛高,各方瓜分的金額也觸目驚心。“比如定損8萬,修車只需2萬,中間有6萬的差價,修理廠按照8萬的定損價格給出40%的返點,自己也要有錢賺。”
而原本事故車維修資金分配一般只應涉及保險公司、車主和承修修理業務的修理廠。但是無資質修理廠介入后,分成多角染指修車費。
如保險公司分成了保險公司和保險公司定損人員;車主角色分成了車主和車主的修車代理人;修理廠角色分成了黃牛中介、負責接單的修理廠、負責定損的修理廠、負責開票的修理廠和負責維修作業的修理廠,最極端情況下這八方可能參與進來。
可以說,事故車鏈條上的每個人都在分取利潤。一旦發生事故,無資質的修理廠變身“黃牛”,通過販賣信息獲利;有維修資質的修理廠、4S店則通過維修賺錢,保險公司則將事故送修資源作為籌碼,以獲取更多保費。
最離譜的是走保險的車主,竟然也牽扯其中,甚至在高額返點的誘惑下,變相默許維修過程中使用“高仿件”、“副廠件”等仿冒原廠件。隨著這種層層盤剝成為常態,更多不知情的車主淪為“受害者”,與修理廠的扯皮糾紛不斷。
有行業人士指出,各方對事故車業務,都在見不得光的生存規則下攫取更大的利益,最后留給修理廠的只剩“殘羹剩飯”,當利潤難以維系生存,事故車業務從根本上經歷大洗牌。
從長期來看,每個既得利益者都將為當前不斷醞釀的風險而買單。
03、事故車業務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再可惜?
當前,隨著保養業務增長乏力且利潤空間被壓縮、維修業務也在大幅下滑,事故車業務已經成為后市場為數不多值得深耕的業務。
對于修理廠來說,承接事故車業務,必然繞不開保險公司“保費換送修”的潛規則。但是4S體系憑借天然的保費優勢,不斷擠壓著修理廠的生存空間,也讓后者對事故車業務的態度兩級分化。
在保司核心網絡內的少部分修理廠依然選擇深度綁定保險公司,想辦法幫保險公司降本、做保費,以獲取穩定的事故車資源。但在保險公司強勢的話語權下,修理廠面臨著利潤空間隨時被壓縮的風險。
但更多的修理廠則是選擇退出事故車爭奪戰,轉而深耕C端快噴業務;另一些則在細分領域通過專業化、特色化服務尋找差異化生存空間。
而修理廠放棄的背后,一方面是4S體系在事故車市場爭奪中的越發強勢,如頭部經銷商集團為搶奪事故車業務,在2023年于廣東成立事故外拓組,業務員為拉業務給出了25%的返點。
原因不難理解,4S店近兩年新車銷售下滑嚴重,保費規模也不斷下降,導致保險公司在理賠端對4S店的打折減損力度加大,4S店必須付出額外的“代價”保住事故車業務。
另一方面,4S體系在事故車維修領域有原廠配件供應、品牌信任、保險公司加持等天然優勢,而且還能利用“續保送保養”等組合營銷策略提升客戶黏性,構建從保險銷售到事故維修的服務閉環。
相比之下,修理廠既難以承擔與保險公司深度綁定的投入成本,又無法像4S店提供同等價值的增值服務。一旦以更低的維修價格和更高的成本搶奪事故車,只能陷入“做事故車是虧,不做反而保本”的矛盾局面,事故車業務棄之也不再可惜。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事故車業務的結構性矛盾短期內難以緩解,疊加事故車競爭中隱藏的畸形生態,修理廠應及早做出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