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生首次成功進行了一項引人注目的新型心臟移植手術,在這個過程中,供體器官從未間斷過一次跳動,減少了在如此復雜的手術中可能發生的損傷。它開創了一個更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的新時代。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醫院(NTUH)的一組外科醫生進行了這項革命性的手術,在器官摘除和移植階段,供體心臟繼續跳動。傳統上,捐贈者的心臟會被取出并冷藏以減少其工作量 —— 在這個階段,它被認為是“缺血時間”,或者器官血液供應被切斷的一段時間。這就帶來了心臟受損的風險,一旦移植到接受者體內,就會產生排斥反應。
當心臟被剝奪血液時,缺血 —— 缺氧 —— 會損害它的肌肉組織或心肌,一旦移植就會降低功能和健康。雖然用于移植的器官很少能在缺血時間內持續幾個小時以上,但它仍然會導致心肌損傷。
因此,NTUH的研究小組跳過了這個過渡階段,進行了零缺血時間移植,心臟在兩個身體之間繼續跳動。
4月16日星期三,在臺北醫院的新聞發布會上,心血管中心的主治醫師池耐新說:“我們希望在沒有任何缺血時間的情況下進行心臟移植,這樣心臟就不會停止跳動,我們也可以避免通常在再灌注后發生的傷害。”
多虧了一個特殊設計的器官維護系統,這個系統使捐贈者的心臟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含氧血液的流動。NTUH器官護理系統(OCS)的靈感來自體外膜氧合(ECMO),這是一種補充心肺功能的生命支持系統。
將心臟連接到OCS上,器官就可以從一個手術室轉移到另一個手術室,沒有任何停頓。
至于患者,這名患有擴張型心肌病的49歲女性在去年8月手術后不久就出院了,目前情況良好。隨后的術后檢查顯示,這名婦女的心臟酶水平很低 —— 在典型的移植條件下,這種酶會飆升,表明心肌受到了損傷。
“我們已經證明了手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池說,他補充說,今年早些時候已經進行了第二次成功的移植。
總的來說,NTUH已經進行了大約700例心臟移植手術,但研究小組希望,在未來,更多的人將使用OCS,跳過缺血時間。
有趣的是,在2023年和2024年,斯坦福大學發表了論文,詳細介紹了他們自己的心臟移植手術,但在迄今為止的手術中,心臟在移除和連接到支持系統之間經歷了短暫的缺血時間(10到30分鐘)。
在這兩例手術中,“心臟在移植前在跳動,移植后繼續跳動,從未停止,實現了零缺血時間,”醫院器官移植組主任陳義順說。
該團隊表示,他們將繼續完善手術程序,并建立器官維護技術,這樣更多的人就可以從零缺血時間移植中受益。
該案例研究已被接受發表在胸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技術雜志上,現在有一個預驗證版本。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