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輔助駕駛功能正逐漸成為新車的標配,但隨之而來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2025年4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明確要求汽車生產企業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厘清系統功能邊界,制定完善的安全響應措施,并嚴格禁止夸大和虛假宣傳。這一舉措標志著我國對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監管進入新階段,將對整個汽車產業產生深遠影響。
近年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根據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的統計數據,2024年搭載L2及以上功能的新車上險量達到1309.4萬輛,同比增長31.5%;市場滲透率高達57.3%,同比增加10個百分點。比亞迪、特斯拉等領先車企已實現L2功能全系標配,智能駕駛正從高端配置轉變為大眾化功能。
然而,技術普及與安全事故的增長如影隨形。2025年3月29日,一輛開啟NOA(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小米SU7(參數丨圖片)在德上高速池祁段發生嚴重事故,以116公里/小時的速度撞擊施工路段路障,最終導致三名乘客死亡。事故調查顯示,車輛雖檢測到障礙物并開始減速,駕駛員也進行了接管,但最終未能避免悲劇發生。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對智能駕駛安全性的廣泛關注,也暴露出現有系統在復雜路況下的局限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用戶對輔助駕駛功能的誤解與濫用現象普遍存在。有網友爆料稱,順風車司機在高速上開啟輔助駕駛后完全脫手,甚至進行剪指甲、抽煙等危險行為。類似案例反映出部分消費者將L2級輔助駕駛誤認為完全自動駕駛,忽視了系統要求駕駛員始終保持注意力的本質要求。
針對這些問題,安徽省部分高速公路已開始通過電子顯示屏發布警示:“高速路況復雜,勿用智能輔助駕駛”,較此前的“請勿過于依賴輔助駕駛”表述更為嚴厲。這些現象表明,明確系統邊界、加強用戶教育已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在此背景下,工信部組織召開的智能網聯汽車管理工作推進會提出了系統性監管框架,覆蓋產品開發、測試驗證、功能界定、用戶告知和宣傳規范等全環節。
測試驗證要求全面升級。會議強調汽車生產企業必須“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這意味著企業不能僅滿足于基礎場景的測試,還需覆蓋各種極端、邊界和長尾場景。特別是針對中國特有的復雜交通環境(如混合交通流、不規范駕駛行為、特殊天氣條件等),需要建立更為全面的測試驗證體系。
功能邊界必須清晰界定。工信部明確要求企“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即準確界定輔助駕駛系統在何種條件下能夠可靠運行,在何種情況下需要駕駛員接管。這包括但不限于:系統的工作速度范圍、適用的道路類型、天氣條件限制、地理圍欄范圍等。這些邊界條件不僅需要在技術文檔中明確,還應轉化為用戶可理解的操作指南。
安全響應措施成硬性指標。會議要求企業建立完善的“安全響應措施”,即當系統達到能力邊界或出現異常情況時,應采取何種策略確保安全。這可能包括:分級預警機制(如視覺、聽覺、觸覺提醒)、最小風險策略(MRM,如自動減速、靠邊停車)、強制接管要求等。安全響應措施的有效性將成為產品準入的重要評估指標。
宣傳規范嚴格收緊。工信部特別強調“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直指當前行業普遍存在的營銷亂象。一些企業使用“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誤導性術語宣傳L2級功能,或在演示視頻中刻意模糊人機分工,這些做法將被嚴格禁止。企業需要確保宣傳材料與系統實際能力嚴格匹配,避免消費者產生不切實際的預期。
告知義務必須履行。會議要求企業“嚴格履行告知義務”,這意味著購車過程中需向消費者充分說明輔助駕駛功能的局限性、使用條件和潛在風險。告知方式可能包括:專門的用戶培訓、書面確認流程、車載系統首次使用引導等,確保用戶對系統有準確認知。
工信部此次監管強化將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生全方位影響,推動行業從野蠻生長向規范發展轉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