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記者 王弘毅 何珂
今年1月至2月,安徽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量雙雙躍居全國第一,實現歷史性突破。安徽并非我國汽車產業的“傳統重鎮”,本世紀初,全省的汽車產量僅有5.7萬輛。這之后,發展歷程也并非一帆風順,那么,是什么讓安徽汽車產業在今年初“沖頂”成功?
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健全與完善,是進步躍升的關鍵。近年來,安徽省堅持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的整體布局,集聚奇瑞集團、江汽集團、蔚來、合肥長安、比亞迪合肥、大眾安徽、漢馬科技等7家整車企業,共同形成優質“鏈主”矩陣,撬動了上下游一大批供應鏈,造就了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等全系列產品,形成了開放協同、互利共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一同成就產業的“硬脊梁”;優化產業政策和以投促引、基金招商的打法,營造了優良的“軟環境”。這“一硬一軟”共同繪就了全新的產業版圖,也成為安徽汽車工業加速崛起的“密碼”。
“硬核”生態推動產業爆發式增長
時鐘撥回到1999年底。
迎著新世紀的曙光,奇瑞第一輛轎車于這一年的年底順利下線,并被命名為“風云”,這打破了彼時業界普遍認為“中國汽車工業不能自主開發轎車”的觀點。2001年,10輛“風云”轎車出口西亞,奇瑞汽車進軍海外市場。
彼時的安徽,汽車產量僅為5.7萬輛。
時光飛逝。到了2024年末,安徽汽車產量已跨越至357萬輛,安徽一躍成為全國汽車制造第二大省。今年3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安徽今年1月至2月的汽車產量已經躍居全國第一。
位于長豐縣下塘鎮的合肥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一輛比亞迪元系列汽車下線。(資料圖片)安徽日報記者 張大崗 攝
從5.7萬輛,到357萬輛,這種現象級速度和爆發式增長,因何而來?
外因在于我國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內因是安徽有著完備而“硬核”的產業生態。
上世紀90年代之后,安徽逐步以江淮汽車與奇瑞汽車形成兩翼,形成了“一商一乘”的強勁雙輪驅動模式,并不斷強化區域優勢,帶動產業聚集,從雙企業增長極逐步發展成為“合肥—蕪湖”雙城區域增長極,帶動汽車產量持續高增長。
占全國汽車產量份額方面,安徽從2018年的3%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8.3%,再到2025年初的9.99%,已占據全國的近十分之一。
當下,安徽已集聚7家整車企業,擁有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等全系列產品,有著配套完善的全產業鏈。
零部件層面,擁有規上零部件生產企業1100多家,“兵團式”“陣地戰”推進皖北專用車集聚發展、零部件轉型升級、后市場提質增效,推動縣域零部件產業做大做強做優。
安徽各市各縣紛紛各展所長、加速“入鏈”:宣城聚焦新能源汽車電機及部件、橡膠及輕量化材料核心關鍵零部件,汽車產業相關年產值已突破600億元;銅陵和馬鞍山專注于零部件配套和動力電池材料產業;安慶以新能源汽車及專用車為突破口,圍繞電池、電控、電機和車身結構輕量化,力爭于2025年建設成為產值突破50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池州重點發展鎂鋁輕合金零部件、汽車電子及功率器件、新能源電池材料三大領域;亳州重點培育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極、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配件生產企業;蚌埠在車載顯示、汽車玻璃、新能源電池、車用傳感器上發力;淮北聚焦陶鋁新材料汽車輕量化關鍵零部件、新能源動力電池箱體;六安則圍繞氫燃料電池產業先發優勢展開布局。
產業的集聚,讓更多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向皖而行”,也讓這條產業鏈更加堅固。
強化布局搶占新賽道
新能源汽車,是一條新賽道,一個新風口。早在2009年,國家四部委共同啟動“十城千輛”計劃,拉開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序幕,合肥市成功入選國家“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試點城市,開啟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時代。
10多年后,國產新能源汽車強勢崛起,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140萬輛。
為了布局這一新賽道,安徽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初期就確定了“領軍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強化全鏈條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支持,圍繞“鏈主”打造產業集群。比如,全力推進大眾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比亞迪合肥制造基地等重大項目,牽頭投資蔚來汽車并招引其將總部落地安徽以及鼓勵本土鏈主進行增資擴產。
2020年,安徽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尚處于起步階段。至2023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已達到86.8萬輛。
法規、政策體系的健全和完善上也多有領先和探路之舉,這為優化汽車產業生態構筑了硬核支撐。
2023年底,安徽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條例》,該條例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作為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專項立法,《條例》從安徽實際出發,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行了諸多探索創新。比如《條例》提出,鼓勵、支持組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合體、創新聯盟等方式,開展新能源汽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支持建設國家級和省級汽車領域實驗室等創新平臺;鼓勵開展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跨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
同是在2023年,安徽出臺《關于強化創新引領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了鏈主企業的培育策略,進一步加大對優質鏈主的支持力度,并力爭將省內“鏈主”企業進一步塑造為一批在解決方案、技術研發、生產制造、使用保障和運營服務等產業鏈核心環節發揮領導作用的生態主導型企業。
基金叢林驅動集聚成鏈
以投帶引,基金招商。安徽通過成立政府引導基金,同時撬動社會資本、產業資本,并以股權直接投資的方式吸引重大項目落地,逐步完善汽車產業鏈,促進產業的集群化發展。
聚焦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的股權融資需求,精準實施招大引強、扶優扶強,重點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水平,設立母子基金計劃總規模180億元的省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基金。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已設立產業子基金13只,累計實繳到位金額38.41億元,累計投資金額14.76億元、投資項目34個。通過建立起多層次、多領域、全周期的資本矩陣,以基金叢林驅動產業加速集聚成鏈。
1月3日,黃山谷捷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募資總額達5.02億元。公司專注于功率半導體模塊散熱基板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發電及儲能等多個領域。
借助多層次資本市場,一批批汽車產業鏈企業敲響交易所的鐘聲。2024年,安徽新增汽車行業過會企業1家、在審企業2家、輔導備案企業4家、新三板掛牌汽車企業5家。目前,全省共有汽車行業上市企業27家、IPO過會企業2家、在審企業1家,IPO在輔導備案企業12家。
“我們聯合八部門開展上市后備企業資源摸排,組建由中介機構、滬深北交易所專家組成的專業服務團隊,對重點汽車企業逐戶走訪摸排。62家汽車行業企業納入省級上市后備資源庫,占全部省級上市后備資源庫14.6%。”省委金融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同時,推動汽車企業發債和上市公司再融資。2024年,合力叉車等5家汽車行業企業發行債券89億元;安徽鑫鉑鋁業、常青機械實施再融資12.8億元。
資本賦能,產業向新,安徽汽車產業動能澎湃,未來可期。
來源:安徽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