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時報報道,前不久,中國宣布對7種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消息一出,全球關注,美國更是如坐針氈。特朗普政府對此大為緊張,開始琢磨起“歪招”,試圖突破當下稀土供應的困局。
中國在全球稀土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數據顯示,全球約90%的稀土精煉加工都在中國完成,中國稀土產量占全球總產量近70%。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稀土產業在供應與加工層面,對全球市場走向有著深遠影響。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長期依賴中國稀土進口,其國內超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來自中國。在中國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后,美國各相關產業遭受沖擊。美國的航空航天制造商,因航空電子設備所需稀土依賴中國采購,面臨生產停滯風險;電動汽車制造商也在慌忙尋找替代供應源,卻四處碰壁;軍事承包商更是焦慮,畢竟稀土在導彈、雷達、永磁鐵等眾多軍事領域廣泛應用,美國超1000種使用鎵、鍺、銻的武器系統中,87%的供應鏈依賴中國供應商,美國政府儲備的稀土,遠無法長期支撐本國軍工企業運轉。
面對這般局面,特朗普政府開始打“歪主意”。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特朗普政府正起草行政命令,計劃囤積太平洋海底發現的金屬,試圖以此對抗中國在電池礦物和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消息傳出,國際社會一片嘩然。
特朗普政府此舉,背后的考量是想控制相關海底可開采資源區域。太平洋海底存在多金屬結核,富含鎳、鈷、銅、錳等金屬,這些金屬是制造電動汽車電池、軍工設備以及高科技產品的重要原材料,其中也包含少量稀土金屬。美國企圖通過開采這些海底金屬,緩解中國稀土管制帶來的壓力。
特朗普(資料圖)
然而,這一計劃困難重重。從國際層面看,美國這一行動嚴重違反國際法。根據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聯合國下屬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被授權決定國際水域中的深海采礦規則。美國雖參與了公約起草,卻從未正式批準該公約,僅為ISA的觀察員國。即便如此,美國負有不得采取違背公約目的及宗旨之行動的“前條約義務”,其繞開ISA進行深海采礦的單邊行動,已然構成對國際法的違反。ISA秘書長萊蒂西亞·卡瓦略明確表示,所有勘探和開采活動都必須在ISA的控制下進行,任何單邊行動都將構成對國際法的違反,并直接破壞多邊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平利用海洋和集體治理框架。
在環保方面,深海采礦對環境的破壞程度令人擔憂。專家指出,深海采礦對環境的破壞是陸地采礦的25倍。該行為可能破壞生物棲息地,釋放沉積物羽流污染海水,嚴重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在美國,環保組織勢力強大,影響力廣泛,衛星回收等行為都受到嚴格限制,稍有不慎便會引發環保人士大規模抗議。特朗普若批準深海采礦,必然引發輿論風波,甚至可能導致社會動蕩。
技術和成本層面,深海采礦難度極高。其需在5000米以下海底作業,勘探和開采成本遠超陸地采礦,且極其依賴聲吶測繪和管道輸送等先進技術。美國不僅在深海采礦技術上存在短板,還缺少稀土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即便能夠進行深海采礦,最終成本可能比從中國進口稀土更高。
此外,美國在海底采礦國際談判中長期缺席,尚未批準為相關活動建立法律框架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聯合國下屬的國際海底管理局上個月舉行的談判,并未批準在國際水域采礦。在此情形下,美國若強行推進深海采礦計劃,將面臨國際社會的聯合抵制。
特朗普(資料圖)
專家表示,美國在關鍵礦產問題上的舉措明顯慌亂,中國在關鍵礦產方面的優勢在于產業鏈支持和精煉技術領先。全球合作才是關鍵礦產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美國的行為不僅擾亂全球產業鏈,還面臨諸多不現實和經濟上不合算的問題。美國只顧自己,不再遵循任何規則,哪怕這些規則是它以前所確定的,這是對全球秩序,無論是經貿秩序還是政治秩序的最大破壞,因為沒有秩序,就會導致混亂和一些損害國際合作的問題,更不要說在參與過程中如何獲得相應的收益了。
特朗普政府為應對中國稀土管制而想出的囤積海底金屬這一“歪招”,既不合法,又面臨技術、成本、環保等諸多難題,還將遭受國際社會的指責與抵制。在全球化時代,各國經濟聯系緊密,合作共贏才是發展的主旋律。美國妄圖通過單邊行動打破現有秩序,最終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損害自身利益的同時,也給全球經濟秩序和環境保護帶來負面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