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專利商標局官網顯示,韓國CJ第一制糖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個賣必品閣餃子公司,居然在美國把餃子外觀專利給注冊下來了,這可真是“嬸可忍,叔不可忍”啊!
消息一傳出,國內網友們瞬間炸開了鍋,紛紛開啟吐槽模式。
咱們先看看這事兒的來龍去脈。4月16日,有記者去扒拉相關文件,好家伙,發現這個餃子外觀專利申請日期是 2023年2月 24 日,到 2025 年 4 月8日就正式下證了,注冊人就是CJ第一制糖股份有限公司,而且這專利保護期限長達15年。
再瞅瞅他們申請的餃子外形,和咱們中國傳統餃子簡直一模一樣,這就好比有人在你家廚房偷了餃子模具,然后跑去跟別人說這模具是他發明的,你說氣人不氣人!
這CJ公司呢,在韓國那也是有點名氣的食品和生物企業,旗下的必品閣餃子在咱們中國電商平臺和線下商超都賣得挺火。現在他們搞出這么一出,可把人整懵了。
青楓(廣州)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市場總監鐘健龍說了,從公示文件看,他們在美國申請餃子外觀專利,還引用韓國的專利優先權,也就是先在自己國家申請,再跑去國外申請,這操作,怎么看怎么像有備而來。
而且啊,他們還在日本、韓國、美國及世界產權組織都注冊了名為“餃子” 的外觀專利,這是打算把餃子外形 “占為己有” 的節奏啊!
餃子,那可是咱們中國的傳統美食,歷史悠久得很。據考證,它的起源能追溯到春秋時期的滕國地區,也就是現在山東省滕州市境內。
考古學家在那兒的墓葬里,發現了可能是最早的餃子實物證據。還有在重慶市忠縣一處東漢至三國時期的古墓中,出土的庖廚俑清清楚楚描繪了古代廚師精心制作花邊餃子的情景。
可以說,餃子是咱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承載著無數的文化記憶和家庭溫暖,現在韓國企業來注冊專利,這不是開玩笑嘛!
網友們的反應那叫一個激烈。不少網友吐槽說,這韓國企業簡直是用法律手段“明搶”,想把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占為己有。
還有人擔心地問:“那在美國開中餐館賣餃子算不算侵權?我國食品企業出口餃子到美國會不會也中招啊?”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趕緊咨詢了專業人士。
四川分憂律師事務所主任王仁根律師說,從法律形式上看,韓國企業在美國獲得的餃子外觀設計專利,權利要求書限定得很清楚,什么14 - 16 道順時針螺旋褶皺、底部平坦、頂部隆起的半圓形面皮等核心特征,還附了毫米級精度的3D建模圖。
要是中國在美國銷售的餃子,完全符合這些特征,還真可能觸發美國關于專利權的規定,這可給咱們出口餃子的企業提了個大醒。
鐘健龍則表示,CJ公司的這個專利申請,更多是營銷噱頭,實際廣告效應遠超設計價值。他還說,侵權風險其實沒那么大,因為美國專利強調新穎性和創造性,他們申請的這個餃子外形兩者都不具備。
咱們中國幾千年文化,能捏出的餃子形狀那可是五花八門、無窮無盡,只要能提供早一年的在先證據,就能把對方的專利無效掉。
不過他也提醒,美國訴訟處理成本高得嚇人,一旦陷入侵權糾紛,律師費可能就得花上數萬美金。有實力的商家可以去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讓對方專利無效,小企業要是不想惹麻煩,最好還是別用這類形狀。
那面對這種情況,咱們出海企業該咋規避知識產權糾紛呢?鐘健龍建議,出口企業得保留好產品設計底稿、使用證據這些。
有條件的可以登記個中國版權,費用也不高。而且現在國外很多品牌專門針對外貿、跨境電商商家搞圍剿訴訟,索取高額賠償,所以企業出海前一定要做好知識產權檢索,可別稀里糊涂掉進坑里。
王仁根律師更是呼吁,面對這種文化掠奪,咱們得提高警惕。韓國餃子專利事件暴露了國際知識產權體系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的缺陷。中國企業得用 “法律精準防御 + 文化主動輸出” 來應對挑戰,同時推動全球規則重構。
這事兒真的是給咱們提了個大醒,文化保護和知識產權問題,可不能掉以輕心,面對缺心眼的小偷國家,什么骯臟手段都可以使用,我們不得不提前預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