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作者 潘俊田
4月16日,在由上海有色網主辦的CLNB2025(第十屆)新能源產業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唐菊興表示,2030年,銅價將接近或超過10萬元/噸。截至4月17日,上海電解銅現貨均價為76095元/噸。
據唐菊興介紹,銅價看漲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銅作為原材料。同時,全球銅礦資源儲量已進入發現瓶頸期,銅礦品位趨勢性下跌導致開發成本與難度增加,最終使得供應面臨制約。
在銅礦供應方面,唐菊興表示,最近幾年全球較大銅礦的發現僅有三處,分別是剛果(金)銅礦、塞爾維亞銅礦以及國內西藏地區銅礦。“基本沒有在其他地方發現大的銅礦,銅礦品位也很低。”
隨著國內新一輪找礦行動的開展,目前在青藏高原、黑龍江等地區發現了大量銅礦。其中,西藏地區“十四五”期間累計新增資源量2000余萬噸,預測資源潛力達1.5億噸;黑龍江多寶山銅礦深部找礦新增銅資源量365萬噸。
唐菊興稱,到2035年,西藏將實現銅金屬產能120萬噸以上,實現產值超1500億元,從而改變銅資源格局。
但國內銅礦資源也存在著品位低、難開發的特點。
根據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在同一場活動中提供的數據,剛果(金)卡莫阿-卡庫拉銅礦的品位為2.51%,而西藏巨龍銅礦品位僅為0.2%。
紫金礦業持有的西藏巨龍銅礦預計將在今年實現17萬噸/年的產量,成為中國最大銅礦,同時其也是全球采選規模最大、品位最低、海拔最高的銅礦山。
但截至目前,中國國內銅礦產量依然較少,絕大部分銅需要從國外進口,主要進口國為智利、秘魯等國。據唐菊興介紹,2024年國內銅礦山產量為210萬噸,二次產量330萬噸,進口量大于1450萬噸。
唐菊興稱,到2040年,隨著西藏地區銅資源得到較快開發,礦山產量有望增至260萬噸—300萬噸,二次產量約為650萬噸,外采率下降至50%。
在銅礦需求方面,根據唐菊興提供的數據,隨著國內新能源產業的發展,2011年至2024年,國內銅需求從788萬噸迅速增長至1500萬噸左右,年增速達6%,銅產品進口額超6000億元,已與油氣、鐵成為我國進口額最大的三種礦產品。
他舉例稱:“一輛新能源汽車需要80公斤以上的銅,而傳統汽油車只需要不到10公斤的銅。”
陳景河表示,銅是性價比最好的導體,因此能夠廣泛應用在光伏、風電、核電、氫能等新能源領域。“銅需求本質關聯的是電力需求,到2040年總需求有望突破4000萬噸。”
潘俊田
產業與政策中心記者 關注能源與制造 歡迎聯系panjuntian@eeo.com.cn,微信z1346357899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