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啤”是近年來啤酒市場里創新型熱門品類,其風頭甚至蓋過了不少傳統飲品新品類,在社交平臺中,它頻頻刷屏,便利店冷柜里它開始擠占常規啤酒和氣泡水的位置,在消費終端的“存在感”越來越強。
同時,在某社交平臺中,“茶啤推薦”等話題熱度持續升溫,173萬+相關筆記,討論次數突破5000余條,成為年輕消費群體關注的熱門話題。
一邊是消費者好奇打卡嘗鮮,一邊是品牌與渠道齊齊下注。一種融合了中國茶文化與輕度酒精的新型產品,正在快速出圈。它為什么這么火?未來又能走多遠?對此,烈酒商業展開了一番調查。
01
茶啤火爆,市場份額逐步上升
“茶啤”,簡單來說,是以茶與酒為基礎的混合型飲品,能呈現出兼具“茶感”與“微醺感”的獨特風味。茶啤通常酒精度在3%-5%左右,不少產品還強化了氣泡口感和東方元素敘事。
從近兩年市場走勢來看,精釀啤酒賽道持續擴張,產品與從業者數量快速增長,市場逐步進入存量博弈階段,競爭格局愈發激烈。在此過程中,茶啤作為精釀體系中的差異化創新品類,憑借獨特風味和文化標簽,逐步脫穎而出,成為細分賽道中的新增長點。
根據京東超市公布的2024年“雙11”酒類數據來看,茶味啤酒的成交額同比增長了5324%,而1919平臺的茶味啤酒銷量更是同比增長了10390%。
近期,茶啤的市場聲量與參與品牌數量同步上揚。一大批飲品和酒類巨頭紛紛布局這一品類。例如,金星啤酒推出的金星信陽毛尖中式精釀啤酒;百威中國推出“花生烏龍茶啤”和“柚子綠茶啤”等產品;雪花啤酒與喜茶跨界合作,推出聯名茶啤系列,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大量話題和傳播。
此外,還有一批獨立小品牌,依靠小眾口味,如陳皮鐵觀音、桂花巖茶和高顏值包裝,在天貓、小紅書等渠道快速起量,同時,在部分地區的精釀啤酒館中,茶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
福州富貴象啤酒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程升表示:“我們的茶啤的定位是中高端消費人群,目前大紅袍精釀啤酒3月份剛剛上市,且只有唯一的一個650ml罐形單品,只能按配額制供應給全國運營商,每月30噸,大概4000件左右,未來也是嚴格市場管控,限量控價,并且非授權嚴禁線上銷售。”
北京海淀區一家精釀啤酒館的相關負責人汪洋告訴烈酒商業,其店內陳列了12款精釀啤酒,其中,茶味和果味啤酒有6款,包括“龍井”“烏龍”等。
汪洋還表示,目前店內“龍井小麥”是固定酒款,近半年銷量很好,十分受年輕人的歡迎。“現在很多精釀啤酒館都開始改良口味,通過使用‘新中式+精釀’的模式搭建社交場景,并且主要面向女性消費者,果味精釀、茶味精釀自然就成為了首選。”
除此之外,在某電商平臺中,“茶啤”產品呈現爆發式增長,例如“毛尖+茉莉+龍井”組合裝精釀啤酒,一箱(1L/6件)售價為119元,累計銷量超過8萬件;“桂花烏龍茶”也同樣熱銷,均表現出強勁的市場需求。綜合來看,一瓶茶啤的規格普遍為1L裝,其價格在10-20元左右,多數店鋪是按照1箱6瓶的規格售賣。
02
茶啤踩中了消費者的“情緒點”
對于茶啤的爆火,部分精釀酒商紛紛表示,茶啤的爆紅,并非偶然,它正好踩在了多重消費趨勢的交匯點上。
某酒水平臺啤酒板塊的負責人耿潤(化名)表示:“茶啤的爆火最早可能是金星啤酒與信陽茶產業協會合作,共同推出了‘金星信陽毛尖’中式精釀啤酒,將‘茶啤’這個品類打響。”
耿潤還透露,去年整體來說,啤酒年產銷量是大幅下滑的,行業top5都在減少產能的同時提升產品結構,比如,雪花啤酒提出“3+3+3”戰略,就是為了提高精釀啤酒的銷售占比;燕京啤酒持續推進品類高端化戰略,推出“燕京U8”“燕京玖號”等品類細分產品,加之這種將啤酒與地域文化進行結合的方式,在業內得到了較好的反饋,所以各個大廠紛紛開始布局“茶啤”。
“我認為,這一方面是精釀啤酒在整個啤酒行業內占比上升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在總體消費下行的大環境里,消費者對于‘少喝酒,喝好酒’的一種追求。”耿潤說道。
山東精釀啤酒商王放表示:“茶啤的走紅,一方面是產品形式的新鮮感,一方面是它迎合了當下年輕人對于‘低度、輕負擔’飲酒的情緒偏好。很多人不想喝傳統啤酒,太苦、太沖,而茶啤清爽又有香味,是一個安全的微醺選項,另外,現在酒吧的消費者,超過60%的女性顧客更傾向選擇茶啤而不是傳統IPA或者拉格。”
杭州啤酒商鄭成也提到,茶啤的另一個優勢,是它具備“社交型飲品”的基因。“它既有內容屬性,又有場景屬性。這類產品對渠道有天然優勢,很容易跟便利店、酒吧、茶飲店做組合陳列。”
山東某酒業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李豪(化名)表示:“從產品視角來看,茶啤的吸引力不僅是創新組合本身,更在于它擊中了當下消費社會對‘健康、輕飲、文化感’的多重訴求。茶啤不僅具有‘茶的養生氣質’,還有‘酒的社交屬性’。”
“我們做產品的時候就明確設定目標用戶不是傳統酒類消費者,而是新茶飲和氣泡水的消費人群,那些愿意嘗試新鮮感和有審美要求的年輕人。”李豪稱,他們將產品定位為“拍得好看,喝著輕松,帶著點文化氣”的飲品,而非一款“真正喝醉的酒”。
江蘇米歌酒莊品牌官王建勇也表示,“茶啤作為中國本土化創新產品,是作為一個創新力量的嘗試,也代表了創新酒、微醺酒在這個市場中可能要崛起。”
山東精釀啤酒商薛愷表示:“茶啤驗證了一種模型:‘東方味+輕微醺+高顏值’的組合,具備規模化潛力。這可能激發更多品牌去做花草+氣泡、藥材+低度酒、谷物+調飲等新嘗試。”
北京一位啤酒商楊帆稱:“茶啤雖然還不成熟,但它已經成為產業鏈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測試場。誰能把技術、包裝、渠道打通,誰就能把‘概念’變成‘品類’。”
在成本方面,程升還告訴烈酒商業,正宗用茶葉發酵茶啤的成本高于普通啤酒。“當然,有些用添加劑的產品另當別論,比如大紅袍精釀茶啤,每升啤酒茶葉的含量是3克,并且工藝特殊,發酵復雜,成本也要高出很多。”
03
缺乏統一的國家規范,茶啤能否跑出“長紅”?
茶啤的火爆,某種意義上只是“新中式飲品”探索旅程的開始。它以東方文化敘事、清爽低度口感和視覺包裝打入了年輕人的消費偏好,但真正要走向“長紅”,還必須穿越熱度之后進行冷靜思考。
精釀啤酒業內人士張達(化名)表示,目前精釀啤酒仍缺乏統一的國家級規范。他指出,盡管在2019年,中國酒業協會發布了《工坊啤酒及其生產規范》,對于工坊啤酒和生產設施給出了初步定義,并對生產設備、生產資質等設置了相應標準。但這類標準僅具指導性質,并不具備強制執行力。
“當前精釀啤酒行業仍處于較為原始和無序的發展階段,許多小型酒館只需購置簡單的設備便可自釀銷售,而作為新興品類的‘茶啤’,更是處于‘無標準可依’的真空地帶,這種缺乏規范的狀態,也為產品質量、市場監管和品牌成長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程升也認為,茶啤作為一款風味感獨特的飲品,漸漸走入各種消費場景,未來的量也肯定會出現增長。但是規范產品的品質很關鍵。
王建勇還表示:“這類創新酒,如果是小公司做的,或許要面臨著品控方面的挑戰。小公司富有創新精神,動作快,但是底蘊不夠,加上管理和品質有時候跟不上,就會造成產品質量問題,間接扼殺創新品種。”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實際市場中,一些打著“茶啤”名義的產品,可能存在僅添加香精或茶粉,甚至不含真實茶葉,更談不上茶葉發酵工藝的情況。這種產品質量的良莠不齊,若缺乏有效監管,一旦遭遇食品安全或虛假宣傳等負面事件,極易引發消費者信任危機,甚至對整個品類的品牌價值造成重創。
此外,由于入局門檻低、準入審核模糊,市場中很快出現價格戰。一些小品牌通過低價搶占線上渠道,以犧牲品質換取短期銷量,既擾亂市場,也加劇了行業的“內卷”。
茶啤火爆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開始。這既是一場關于飲品形態的實驗,也是一場關于“新中式”創新的文化嘗試。誰能讓消費者持續買單,誰才能在這場“新中式”飲品浪潮中留下名字。否則,風口過后,它也可能成為又一個被速生速死的“網紅”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