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叔叔,64歲,去年8月份,出去游玩時突然感覺到頭暈得厲害,看東西有重影,家人趕緊將其送醫,急診做了頭部CT檢查確定是腦梗了!其實廖叔叔7、8年前就出現過突發性耳聾 ,但他并未在意,忽視了預警信號,結果出現了急性腦梗塞。
腦血管病發作前,會有哪些預警癥狀?不少人可能會想到頭痛眩暈、一側肢體麻木、說話含糊不清等。事實上,你可能忽略了“耳鳴”這一不易察覺的信號。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有言:“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這意味著耳朵上聚集著許多經脈和穴位,這些經脈和穴位非常敏感,不僅能“聽”到外面的聲響,也能“聽”到身體內的變化。哪種耳鳴是腦血管病的前兆?
耳朵出現這3種癥狀,警惕腦血管疾病來襲
1.耳鳴
由腦血管問題引發的耳鳴有以下特點:
①表現多樣,有嗡嗡聲、蟬鳴聲、火車經過的轟鳴聲,或者多種聲音混雜不清。
②聲源不定,可分為單側、雙側,有的來自耳后,有的來自頭頂,還有的難以定位。
③時斷時續或長期持續,會隨心跳節奏出現搏動性鳴響。
④勞累或緊張時癥狀易加重,休息或放松后或能得到緩解。
⑤在喧囂嘈雜的環境中聲音不明顯,夜深人靜時聲音會“吵”得人難以入睡。
若以上問題中存在3項或以上,不論多大年齡都要及時就診,高度提示腦血管疾病。
2.聽力下降
聽力下降,是耳朵健康的另一個重要警示信號。
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逐漸退化是正常現象,但如果聽力下降速度過快,或伴隨其他癥狀如頭暈、頭痛眩暈等不適,可能是腦血管疾病的前兆。
當雙側耳朵會出現緩慢性的聽力下降,首先是出現高音聽力下降的情況,然后低音聽力也會有所下降。患者首先會聽不到與日常生活無關的聲音。例如鳥鳴和一些蟲子叫,這一些比較細小的聲音會被患者所忽略。隨后,患者會慢慢開始出現言語聽覺不靈光的情況,在進行語言交流的時候,甚至需要用手掌在耳朵后面聚集聲音,才可以聽得清楚。
輕度的聽力下降可能表現為耳悶堵感,聽聲音像隔著東西一樣。如果出現聽力下降且伴有耳部悶脹等不適時,更應警惕腦梗的風險,及時就醫檢查,明確診斷。
3.突發性單側耳聾
當患者出現腦血栓壓迫耳神經,導致迷路動脈出現閉塞或停止供血,容易引起耳蝸缺血、壞死,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突然性的單側耳聾。
腦梗死可能直接損傷位于腦干部位的聽神經核或其傳導通路,而這些部位對于聲音信號的傳遞和處理至關重要。
當受到梗塞的影響時,聲音信息無法正常傳導,就可能導致聽力突然下降甚至喪失。
有研究發現,那些經歷過突發性耳聾的人,在未來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比常人高出1.6倍。
因此,一旦患者出現單側耳聾,應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除了上述3種耳朵的癥狀,還有一種癥狀也不能忽視,那就是眩暈,突然感覺仿佛自己正置身于一個不停旋轉的世界中,而這種感覺往往被誤認為是普通的頭暈。
然而,有研究表明,經常出現眩暈癥狀的患者,其遭遇腦梗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倍。
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如果頻繁出現眩暈且持續時間較長,建議立即就醫檢查。
45歲后最好每年查一次腦血管
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但80%的腦血管意外其實是可以預防的。然而,由于缺乏相關意識,很多人在體檢時往往忽視了對腦血管的篩查,這無疑為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專家建議,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吸煙、酗酒、肥胖等不良生活習慣的高危人群,應該每2~5年進行一次腦血管篩查。篩查的方法包括頸部血管彩超、頭顱MRA、頭頸CTA等,居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
每周至少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
首先,運動肯定是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國際上有非常多的研究都說明了這一點,預防心腦血管病最標準的運動,就是每周至少堅持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中等強度運動就包括快速散步或者慢跑這樣的有氧運動。
網上有很多人說不運動也能活得很長,但是對于腦血管病和心血管病,久坐不動肯定是個非常大的危險因素。如果長期不運動的話,一方面會造成血管內皮的一些障礙,也會使代謝減慢,對心腦血管病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所以這次專家建議,還是要求我們每周至少堅持30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