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牧青野
一位從業(yè)16年的心理學(xué)教授說:
“每一個身份的背后,都有一個核心需求。
媽媽需要被愛,爸爸需要被崇拜,孩子需要被寵愛。
而一個家庭想持續(xù)往上走,每個家庭成員的核心需求就都需要被滿足。”
當需求被滿足了,情緒就安穩(wěn)了,互動就從容了,愛也就能自然流動了。
盧梭在《愛彌兒》中也寫過這樣一句話:
“最好的教育,是讓妻子感受到尊重,讓丈夫體會到價值,讓孩子觸摸到溫暖。”
當每個家庭成員都能被“精準滋養(yǎng)”,每個人都能活得很舒適,一個家的氛圍就會越來越好,這個家的運勢也會越來越強……
媽媽最重要的需求,是被愛
很久前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個視頻:
一個媽媽在家里獨自帶孩子,孩子在瘋玩,身邊是一堆沒來得及收拾的玩具。
回到家后的爸爸,直沖廁所,誓要蹲到天荒地老。
媽媽也許早已習(xí)慣了這種日常,繼續(xù)平靜壓抑地照顧孩子。
這時,她突然發(fā)現(xiàn)老公去廁所時忘了拿手機,便迅速逮住時機翻看了起來。
一旁的孩子大喊大叫著,媽媽一邊崩潰地大罵著讓孩子閉嘴,一邊繼續(xù)快速地查看著老公的手機。
視頻的評論區(qū),幾乎千篇一律地指責這個媽媽把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在了孩子身上。
唯獨有零星幾條評論表示了理解:
“媽媽沒有從爸爸那里獲得安全感,才會經(jīng)常情緒失控。”
“孩子不是風(fēng)吹著長大的,看這個家的情況,孩子應(yīng)該平時也是媽媽自己在帶,情緒偶爾失控下,犯不上被討伐吧。”
以前看到同樣的視頻,我或許也會站在道德高地,指責這個媽媽沒有盡好為人母的責任,把孩子當成了發(fā)泄情緒的對象。
但當老師、當媽這些年,見過和經(jīng)歷了太多生活的真實,越來越理解視頻中這位媽媽。
一個從伴侶那兒獲得不了安全感的媽媽,很難時刻做到情緒穩(wěn)定地愛孩子。
正如那句被說了無數(shù)遍的觀點:
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
在大部分家庭中,當媽媽的主要情感對象——爸爸,能足夠愛媽媽,媽媽有了安全感,付出才會更值得,情緒才會更穩(wěn)定。
孩子不會成為媽媽的“替代伴侶”,不用和媽媽一直共生,也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分離。
用兒童教育學(xué)家孫瑞雪的一個形容來說就是:
“爸爸愛媽媽,形成了家庭中最合理的格局。爸爸媽媽并肩站在一起,孩子站在父母中間的前面。”
當孩子成長在一個平等、尊重、和諧、秩序的家庭環(huán)境中,就能把注意力放在前方,勇敢往前沖。
被愛,是具體的行為。
爸爸和媽媽之間制造一些獨處的時間,哪怕只有10分鐘,一起喝杯茶,說幾句暖心的話,肯定和體諒下媽媽的付出……
當媽媽感到被愛,就能成為《家庭系統(tǒng)理論》中所說的——家庭的恒溫器。
在寫到這里時,我突然反應(yīng)過來,這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固然是好的,但實際的生活中:
不是所有的媽媽,都足夠幸運到被愛。
難養(yǎng)的娃,甩手掌柜的爸,崩潰的媽,才是大多數(shù)媽媽的生活常態(tài)。
復(fù)旦大學(xué)教授梁永安在《她們可以不同》中說過:
“女性是一種處境。
因為生育,女性會不斷處在最脆弱的狀態(tài),不斷地需要男性來保護和提供其必需。”
母性職能的天然屬性,和社會固有資源的分配方式,都會導(dǎo)致女性在成為母親后,一定程度上會被動地進入一種依賴者的角色。
所有的被動,喪失的都是主動權(quán)。
所有的依賴,背后都是不確定性。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
“女性在生命中和男性進行交換時,一種選擇是跟隨男性,以換取安全和穩(wěn)定的生活;一種選擇是拒絕這種依賴。”
這些話放到“媽媽的需求是被愛”中,也可以這樣去理解:
我們倡議爸爸在家庭中應(yīng)該多愛媽媽一些,媽媽的被愛需求被滿足,精神能量高,就能反哺給孩子、家庭更多的精神能量。
但過分等待被愛,本就是一種執(zhí)著。
而真正能救贖自己的被愛,其實是一種“從內(nèi)養(yǎng)好自己”的狀態(tài)。
是一種無論他人是否愛自己,但自己都能足夠愛自己。
自我的內(nèi)心充盈,由自己去滿足。
到那時候你反而會發(fā)現(xiàn),越是足夠“自愛”,越能輕易獲得“被愛”。
爸爸最重要的需求,是被崇拜
知乎網(wǎng)友@磐石分享過他初為人父時的心理:
電視劇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個鏡頭,爸爸在產(chǎn)房外焦急等待,護士出來喊了一聲:“孩子出生了。”
爸爸就會十分興奮地念叨:“我當爸爸了,我當爸爸了……”
然后自然而然地進入好父親的角色。
他在成為爸爸前,也以為這是每個爸爸初為人父時的真實寫照。
但當他的孩子從產(chǎn)房推出來后,他第一時間沒有興奮,也沒有影視劇中演的那種天然的愛意。
更多的是一種發(fā)懵狀態(tài):“這個又紅又丑的小東西,這玩意,居然是我的娃?”
直到隨著孩子長大,在一次次具體的喂奶、哄睡、換尿布、教孩子笑、哄孩子哭后,他才慢慢有了對孩子的愛意。
后來他會每天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玩,送孩子上學(xué)。
父子倆的交流越來越多,感情紐帶才越來越緊密。
他最后總結(jié):
“父親愛子女,我認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養(yǎng)育的過程中形成的。”
這句話雖不絕對,但卻有普遍性。
一位心理學(xué)家曾說,她的來訪者中,很多都是媽媽。
她們在她那里,抱怨最多的,就是爸爸在養(yǎng)育孩子中的不付出、不作為。
她說排除個別天然人格有問題的渣爸外,大部分媽媽其實沒有明白一個道理:
想讓爸爸“愛”孩子,是要去培養(yǎng)的。
而且還要做好另一個思想準備,媽媽的生育角色和女性角色,帶來的激素和情感, 會導(dǎo)致爸爸在養(yǎng)育中的付出,很難超越過媽媽(當然這并不絕對,只是針對大部分家庭)。
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
男性心理學(xué),完全可以參考兒童心理學(xué)。
兒童是需要被激勵的,需要在一次次的正面回饋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激發(fā)內(nèi)驅(qū)力。
對于爸爸,也可以借用同樣的方式。
比如:
1、在孩子面前強化爸爸的“高光時刻”(“這種問題爸爸最擅長解決”“爸爸特別厲害”)
2、適當示弱,讓爸爸感覺自己被需要
3、不刻意在孩子面前說否定、貶低爸爸的話
劍橋大學(xué)的一項研究也曾顯示,當男性在家庭中能獲得“英雄體驗”時,會導(dǎo)致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這些生理變化又會轉(zhuǎn)化為對家庭的責任感和行動力。
用贊美和愛適度地“捧高”爸爸,爸爸才能感受到被崇拜,有了養(yǎng)育的正反饋體驗,爸爸才會在養(yǎng)育中動力更足。
適當?shù)摹凹记伞辈皇怯懞茫且环N生活的智慧。
孩子最重要的需求,是被寵愛
先分享三個小故事:
1、在母親的言行中感受不到愛的孩子,最終會失去愛自己的能力。
自媒體@劉小念的一位小讀者,是一名16歲的高一學(xué)生。
形容自己16歲的人生時,她用了一個詞——痛苦滄桑。
媽媽對她的管教從小就非常嚴格。
小時候?qū)W舞蹈,別的孩子休息時間會吃一點零食,可媽媽一丁點兒也不讓她吃。
有次她剛偷吃了一點,結(jié)果被媽媽發(fā)現(xiàn),媽媽當眾把她罵得體無完膚。
就連一旁的老師都看不過去,勸她媽媽不要矯枉過正。
可老師勸了后,媽媽更生氣,又不能罵老師,就把怒火更狠地發(fā)向了她。
后來為了監(jiān)視她是否吃零食,媽媽還買通了她的一個小伙伴,一旦她被“舉報”,就會收獲媽媽鋪天蓋地的謾罵。
后來她長大了,媽媽的新眼線,又成了她各個年級的班主任。
偶爾的考試失利、偶爾的上課說話,事無巨細,都成了媽媽監(jiān)控她生活和責罵她的理由。
她說自己這16年,從來沒有活得有尊嚴、有自主性過。
尤其是她后來被媽媽發(fā)現(xiàn)和一個男生聊天后,媽媽失控地罵她賤貨、不潔身自好后,她很少再哭,徹底變得沉默……
2、不被愛的孩子,會一直帶著這份代際創(chuàng)傷活下去
心理學(xué)家簡·戈德伯格在母親去世后,偶然翻出了母親的日記本。
跟隨著這本日記本,她對母親的一生有了全新的了解。
評價母親的愛情時,她用了兩個詞——淺薄歲月、為愛而愛。
因為她的母親在年幼時“從未被自己的母親愛過”,所以她母親的一生,都在不同的人身上尋找“母愛”。
而父親恰到好處地出現(xiàn),成為了母親“尋求母愛”的替身。
可她的父親又是那種典型的理性主義者,對于她母親需要被填滿的豐富的情感,常常無所適從,甚至經(jīng)常輕蔑地說:“克制你那些傻氣的行為吧!”
她的母親,就這么在對母愛的求而不得中消耗了一生。
3、虐待之愛產(chǎn)生忠誠,無條件的愛產(chǎn)生自由
一位博主說自己有一個“蠢孝”的爸爸,一生都在尋求奶奶的認可。
奶奶生了5個兒子,唯一從小不愛的就是他爸爸。
奶奶的其他4個兒子,從來不會主動照顧奶奶,但只要他們說一句好聽的話,奶奶就能開心一整天。
可只有他爸爸,無論怎么悉心照顧奶奶,也換不回奶奶的一個笑臉。
明月猶在,獨不照他。
他說爸爸或許也想過放手,不再強求來自奶奶的愛,但最終還是被幼時的自己所困住。
教育學(xué)家簡·尼爾森曾說過:
“6歲前,給足孩子寵愛;6-12歲之間,給足孩子互動;12歲之后,用尊重和放手表達愛。”
來自父母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勇氣和底氣。
說到底,父母愛孩子的方式,最終會成為他們和自己、和世界相處的方式。
只要不是溺愛,只要不是偏愛,充足的愛,一定能煥發(fā)出孩子的力量和能量!
一個家庭中,只有每個人的眼中和心中都有愛和希望,這個家才能被互相托舉著持續(xù)向上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