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楓子
我女兒13歲了,從小就特別讓人省心。
但從聽話懂事到偏激叛逆,仿佛就一夜之間,而這一切的罪魁,是手機。
發現女兒沉迷手機,是上學期期末。
有天半夜我起身上廁所,無意瞥見女兒房間門縫透出微弱的光,我便趴在門上聽里面的動靜,結果發現她竟在打游戲!
凌晨2點,期末考在即,她竟還如此放縱!我怒不可遏,打開門對著她就是一頓吼:
“你知不知道現在幾點了?手機有這么好玩嗎?覺都不用睡了?是不是都不用上學了?你說這是第幾次了?”
女兒被我嚇得一哆嗦,連忙放下手機,連連跟我道歉:“媽媽,我知道錯了,這是第一次玩,才不小心玩過了。我以后真的不敢了。”她的眼神里充滿了害怕和愧疚。
見女兒態度端正,我也不想上綱上線,便耐心勸導:“要把心思放學習上,再努力些考個重點高中,千萬別玩物喪志!”
然而,我萬萬沒想到,這只是開始。
沒幾天,我就收到老師的私信,說女兒這段時間老在課堂打瞌睡,作業完成不認真,考試成績下滑厲害。
于是,我多留了個心眼,這才發現,女兒為了不讓我發現她玩游戲,竟然躲在被窩里偷偷玩。甚至,她經常以查資料為由,偷偷刷短視頻。
太讓我失望了!
于是,我不再心軟,也不再講道理,而是直接搶走了她的手機,至于需要在手機上完成的作業,我決定以后全程盯著。
沒想到,女兒一下子就爆發了,沖我怒吼:
“你干什么?你有病吧?!手機還我!”
“你如果不給我手機,我就不上學了。”
別說我氣血上涌,老公也被她魔怔的樣子惹怒了,抄起晾衣桿就揍了她一頓。
我們以為強勢鎮壓能讓女兒乖乖聽話,但事實卻是,從那天起,女兒就開始了無聲的反抗。
她每天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知道在做什么。老師也頻繁投訴,說她學習狀態不好,作業質量差,明明會做的題卻亂做一通。
我更加生氣了,指責她:“你就是玩游戲把腦子玩壞了,分不清好賴。我們管你還不是為了你好,你要是沉迷游戲考不上高中大學,以后能干什么?”
女兒不吭聲,一如既往地應付學習。
更令我氣憤的是,她為了玩游戲開始無所不用其極。
放學后偷跑網吧上網,周末在同學家蹭手機玩,到后面,更是花錢租同學手機玩。
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越是管著她,她越叛逆,甚至長達半個月不跟我說一句話,人也變得暴躁陰郁。
我身心俱疲,又拿她沒辦法,只好拼命地向外尋求解藥。
好在,經過幾天的學習,我終于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所在。
一是,以為把手機搶走,就能喚醒孩子,結果喚醒的是野獸。
科學研究發現,孩子在沉迷手機時,大腦會持續分泌多巴胺。讓孩子身體和精神,處于一種興奮、愉悅的“上癮”狀態。
而這種狀態一旦被迫中斷,大腦會本能地感受到危險,快速啟動“戰逃反應”。
此時的大腦,失去了分析、判斷的能力,就像是一頭緊張的猛獸,高度情緒化,超強攻擊性!
表現出來的癥狀就是:誰搶走我的快樂,我就用怒火攻擊誰,燒毀誰!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越阻止孩子玩手機,孩子越是手機成癮,與父母對抗的原因。
二則是,我一直專注于解決“玩手機”這個結果,卻從沒有去源頭上去思考孩子為什么玩手機。
商業導師丹·希思,就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人經過河邊,突然發現河里有個孩子在掙扎,于是馬上跳下去把孩子救上來。
可剛把孩子放下,河里又漂來一個孩子,他們倆趕緊又跳下去。
結果孩子一個個漂過來,搞得他們筋疲力盡。
這時,其中一個人一個猛子扎下去,用力往上游游去。
另一人問:“你干嘛去?”對方回道:“我要到上游看看,到底是誰在那里不停地往河里丟孩子。”
這就是“上游思維”:遇到問題不要急著四處滅火、解決眼前的難題,而是應該把眼光投向上游,追根溯源,這樣才能根治問題。
孩子沉迷手機也是如此,不解決沉迷的因,就永遠無法解決沉迷的果。
認清這兩點后,我開始重新反思自己。
這才發現,女兒沉迷手機并不意外。
從上小學開始,女兒每天的生活都圍繞著學習。
我給她報了各種輔導班,生怕她輸在起跑線上。
我對她的要求也很嚴格,總是盯著她的成績,稍有下滑就嚴厲批評。
她每天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還要應對我額外布置的任務,幾乎沒有時間玩耍。
而且,我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她,也很少看到她的努力和進步,更別提去肯定她了。
每當我看到她,總是忍不住嘮叨她的不足,卻從未真正傾聽過她的想法和感受。
她的壓力得不到釋放,生活中缺少肯定和鼓勵,內心的孤獨和挫敗感日益累積。
在這樣的環境下,手機成了她逃避現實、尋找快樂和價值的唯一途徑。
在手機里,游戲會不斷給她正向反饋,給她成就感;而短視頻,則不斷刺激她分泌多巴胺,讓她可以忘記學習的煩惱和無助。
困在手機里的孩子,問題其實在手機外。
手機固然可恨,但我錯誤的教育方式,也何嘗不是她手機上癮的幫兇。
所以,我決定立馬改掉自己的壞行為,幫助女兒重新站起來。
1、先談關系,再談教育
因為手機的問題,我和女兒鬧得很僵,不管我說什么,做什么,她都很抵觸。
故而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敲開她的心門。
所以,當女兒再玩游戲時,我不再黑著臉催她學習,批評她浪費時間,而是開始放權,不干涉她的作息。
每天做好飯,她要吃就吃,不想吃我就先收著放廚房。
她有空時,我就和她聊一聊好看的電影或生活見聞,她愿意聊我就多說些,她不感興趣我就閉嘴。
有時看女兒游戲玩得起勁,我還會讓她教我玩,從而拉近與女兒的關系。
慢慢地,女兒會主動跟我聊天了,后面更是跟我說出了她的心聲:“其實我挺迷茫的,我也想很厲害,但一看到學習就煩就難受。”
而我,也為之前對她的忽視和高要求做出了真誠的道歉。
2、父母的支持,是孩子的源動力
那次和女兒的深入談話后,她的心結似乎打開了許多。
雖然她還是有時會玩手機,但我知道,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和耐心。
所以我們一起制定了規則,每天玩手機40分鐘,睡前手機交給家長保管。
剛開始,時間到了,女兒根本停不下來,總是想多玩一會,有時候周末作業還沒完成,就開始玩起了游戲。
說實話,看到她沒說到做到我很生氣,但我告訴自己:壞習慣的減少就是好行為的開始,要給孩子不斷調整修正的時間。
所以,她只要是比前一天少玩了,我都會及時表揚她。
同時,我開始關注女兒做得好的地方。
當她寫作業認真,考試進步,或主動閱讀時,我都會表揚她,給她正向反饋。
而女兒雖然每次沒說什么,但我發現,她學習的興趣明顯增強了。
3、幫孩子建立更多鏈接,替代與手機的鏈接
孩子沉迷手機,很大的原因是缺乏與現實的鏈接。
讓孩子多一些與人、與事物的鏈接,孩子就會多一些從手機中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現在每到周末,我都會抽出時間帶她去爬爬山,鍛煉身體的同時,還能放松壓力。
另外,我還幫女兒重拾了打羽毛球這一愛好,每天飯后,我就帶著她到樓下打半個小時球。
寒假期間,我還鼓勵她自己做攻略,安排行程,去北海玩了幾天,既鍛煉了她的獨立能力,又豐富了女兒的眼界。
就這樣,當孩子生活的鏈接多了,手機就變成其中之一,即便有時玩得起勁,也不太會一直沉迷。
一段時間下來,女兒整個人都變得有精氣神了,對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多的的想法,她跟我說:
“媽媽,我覺得我要好好學習,以后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今,半年過去了。
女兒雖然偶爾還玩手機,但卻越來越自覺,學習也在一點點進步,最重要的是,她狀態越來越好,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所以,如果你也有個沉迷手機的孩子,希望你能從我的經歷中明白:
解決手機問題,不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圍追堵截,而需要付出重建生命綠洲的智慧和耐心。
數字信息時代,電子產品注定和孩子的日常緊密相聯。
身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不僅幫助孩子正確使用科技,并適應科技帶來的變化,更要多陪伴孩子,多關注他們的努力和進步,讓他們在這個嶄新的時代健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