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的銀川市西夏區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區居民黃淑琴或許不知道,每天清晨總有一雙眼睛悄悄地張望著她房間,當她顫顫巍巍地拉開窗簾時,默默守望的“小女兒”孟志紅才能安心地開啟新的一天。
每周二清晨七點,西區到東區400米的距離,70多歲的“大女兒”張淑華的布鞋總會準時踏出細密的牽掛。4月15日早晨,社區工作人員跟隨著這位“大女兒”一同去到黃淑琴家里。
張淑華手提裝滿芹菜、番茄、玉米等新鮮果蔬的帆布袋,熟門熟路地拐進黃淑琴的單元樓。“阿姨胃不好,得吃清淡的飯菜。”廚房里翻騰的白粥霧氣中氤氳著她溫情的碎碎念。趁著黃淑琴吃飯的時候,張淑華已麻利地將配好的各類藥物仔細地分成七天的分量。黃淑琴有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等慢性疾病,張淑華不放心,又把分好的藥物放在茶幾上,再三叮囑她要按時吃藥。
黃淑琴的身體健康一直是張淑華的牽掛。2024年3月的一天,黃淑琴半夜突然腹痛不止,她踉蹌著撥通了“大女兒”張淑華的電話。張淑華得知情況后,二話不說便拉著老伴趕向了黃淑琴家中,同時撥打了120的電話,將黃淑琴送去醫院后一直照顧至其出院才回家。黃淑琴感慨:“淑華這孩子,真像我女兒一樣。”從代取快遞到修換門鎖,從陪診掛號到晾曬被褥,張淑華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母親”的生活所需。
同住一棟樓的孟志紅,把對黃淑琴的關懷化作了日復一日的守護。孟志紅每天都會雷打不動地走到黃淑琴家窗戶下,看看窗簾有沒有拉開,如果窗簾沒有拉開,孟姨便會立刻敲響黃淑琴家的鐵門,直至聽到熟悉的答應聲她才能把一顆心放回肚子里。黃淑琴腿腳不便,因此很少出門,在家里做做手工成了老人自娛自樂的方式。于是,每當社區有活動,孟志紅都會將手工材料包帶到黃淑琴家中,讓她也體驗下這份快樂。
最讓黃淑琴暖心的是,“小女兒”孟志紅總能把收拾房間變成溫馨的“母女茶話會”,舊相冊里的往事總是在笑語中重新變得鮮活起來。
銀川市西夏區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區92歲獨居老人黃淑琴(中)和“大女兒”張淑華(左一)、“二女兒”孟志紅(右一)合影
多年來,共享社區著力強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于2015年成立了一支由45人組成的“集結號”公益聯盟志愿服務隊,該服務隊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結合社區實際,為轄區老年群體提供各項貼心的服務。
張淑華和孟志紅便是其中的兩位志愿者,她們對黃淑琴的照顧與關懷始于2021年。那時,黃淑琴的小兒子因病離世,過了半年多老伴也離開了她,大兒子一家在外務工,只有小兒媳偶爾來看望老人。在了解到該特殊情況后,張淑華、孟志紅便自發輪流前去照顧黃淑琴同時社區的工作人員也堅持為老人送飯。在日復一日的愛心送餐與兩個“女兒”的精心照料下,黃淑琴今年92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寧夏法治報記者 李娜)
歡迎關注寧夏女兒視頻號↓
內容來源:寧夏日報客戶端、寧夏法治報
技術編輯:曾杰
責任編輯:夏潔
審核:馬學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