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歲的王先生是上海人,在國內深耕互聯網大數據行業多年,年薪百萬打底,生活優渥,每年全家都會出國旅行至少5次,“最貴的一次花了20萬”。
2020年中,在得知經營管理簽可以移居日本后,他立刻“起心動念”決定出國。
三十次赴日旅行,王先生“幾乎走遍了日本”。對許多人來說,日本的吸引力不止于距離,更在于其干凈有序的公共環境、高質量的服務體系、以及讓人安心的旅行環境。
這種正面感受通過社交網絡的傳播被放大,適合久居的理想化投影便落在了人們對日本的印象之中。
2020年11月,王先生辭去了上海的工作,一家三口從浦東機場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航班。
直到去年春天。
“旅游和長居完全不同”
每一個定居日本的外國人都會提到這一點,對王先生而言更是如此。
這種不同首先體現在剛到日本后生活事務的辦理。
第一道難關是辦卡。“辦理銀行卡和手機卡是非常基礎的事務吧,這非常不容易。銀行會要求你先辦理手機卡,通訊運營商會要求你先辦理銀行卡,兩邊互相推諉。只是辦一張借記卡賬戶,期間填了無數表格,最終還被告知辦不下來,簡直無法想象”。
填了一堆表格,被銀行盤問三小時,王先生的借記卡勉強辦下來了。更難的是信用卡是,他申請了兩年多信用卡,十多家銀行全都拒絕,“雖然不是必要,但比如水電費綁定信用卡后可以自動扣費,沒有信用卡只能在收到繳費單后拿著現金去便利店繳費,非常不方便”。最終他選擇花錢找了中介才解決信用卡問題。
旅行時,王先生心中的日本像一臺服務周到的精密機器,對游客照顧得無微不至;一旦成為這里的居民,就像被卷入了另一套緩慢、苛刻又毫不通融的體系,光是處理這些瑣事讓他有點心累。
比如日本人可以晚幾天交稅或是各種生活費用,但持有經營管理簽的外來者若如此,就會產生不良記錄,對于之后的續簽乃至申請永久居留權都有負面影響。
“有一次水道局把我的稅費單弄丟了,當月也沒有補寄,我只能去現場讓他們補開,以及開具證明說明這并不是我的問題,對方一度想要推脫責任,最終也還是據理力爭后才同意”。
“中年日漂”賺點錢到底有多難?
費心勞力的瑣事之外,王先生的“主線任務”也沒有順利推進。
2020年后,不少國人赴日持有的都是經營管理簽(即投資簽證)。這種簽證基本門檻只要5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萬元),相比其他發達國家門檻高昂的投資類簽證,日本的經營管理簽推動了像王先生這樣“中年日漂”移民群體的壯大。
近年來,年富力強的國內中年高收入群體正成為移居日本的主流。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6月末,在日中國人30~39歲的占比最多為24.87%,超過了占比為24.15%的20~29歲年齡層。此外,與2019年之前相比,40-60歲拿到日本身份的國人在迅速增加。40-50歲和50-60歲人群各增加了大約2萬人,分別達到了14.7萬和8.4萬人。
這些“中年日漂”家庭凈資產大多在300萬-5000萬人民幣之間,絕大多數選擇在日本首都圈落戶和購房置業,并安排子女在當地上學。
但在王先生看來,經營管理簽是個“日本發明出來的垃圾簽證”。日本的工作簽證是企業為外籍打工人申請的長居簽證,適合赴日上班的外國人;而經營管理簽則要求必須要在日本做生意。
對中國移居者而言,大多有幾種情況:一是找機構純粹做賬開個名義上的公司;二是原本在國內做日本相關業務,將公司從國內搬到日本;三是保有國內公司主體,定期在日本采購,產生業務聯系。
以及王先生選擇的第四種:真的去經營一些生意。在赴日前,他原本計劃布局餐飲和旅行業務:
“當時參考非典時期以為國內防控可能會在一年內結束,未來可以在日本面向國內高端游客,提供定制化的家庭旅行;再向日本消費者提供本土化的中國料理。”
為了實現這個設想,王先生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他想要做高端定制旅行業務和餐飲,為此成立了公司。但這個藍圖因日本流行病傳播的復雜變化沒有順利推進,公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暫停營業。
所以王先生對經營管理簽的看法非常負面:“我甚至懷疑這是針對中國移民設計的一個騙局”。
由于大多數持有經營管理簽的人都不會日語,移居后如何經營生意就成了頭等大事。王先生認為常見的坑是買房產收租,這也是他看到的中國移民中最多的投資失敗案例。
日本的房產中介以滿租的狀態宣傳投資收益率,并刻意忽略后期養護費用,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將房產賣給買家,在首任租客離開后,并不會繼續保證房產的續租,對于日語困難的外來者來說,自己幾乎沒有找租客的能力,想要再次出手時,還會發現當初的到手價遠高于市場價。
赤手空拳來日本干一番大事業對王先生幾乎是不可行的,許多事先想好的盤算落地后都會被日本當地規則限制。
“其實在國內保有公司是最好的方式,說白了很多人都是在燒錢供著這個簽證。”
有人如魚得水,有人悻悻而歸
長居日本三年前后的體驗感落差給王先生帶來了挫敗感。第三年,他隱隱約約感覺到“哪里不對”,漸漸地,一種明顯的“審美疲勞”開始出現,“食物翻來覆去就那幾種味道,風景看來看去也就那樣”,他和妻子感到疲憊。
“我們夫妻兩個人都想走”,結婚十五年平時無話不說的夫妻下定決心后,唯一擔心的是當時快要上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女兒從小學二年級到五年級都在日本讀書,兒童適應能力強,用了兩個月就和當地學校的日本同齡人有說有笑,中間還經歷了一次轉學,適應能力比父母強了不少。
“一開始她有點抗拒,但最后還是覺得爸爸是一家之主,同意了我們的決定。”
此外,王先生和妻子也有不少隱憂:一是因為日本的“寬松教育”可能會降低她未來的學業競爭力,二是擔心她說中文的機會減少,將來會和父母產生溝通隔閡。“這在通過經營管理簽證來日本的中國人群體中,其實也蠻常見的。”
于是,在移居日本三年多后,2024年4月,王先生一家回到了上海。“我們不是個例,2022年去日本的上海人特別多,大家還會經常聚會,發現很多人都后悔了”。
日本企業里森嚴的上下級機制,外國人怎么學也學不會的“讀空氣”能力,無處不在的隱形歧視(比如因為日語發音不夠好在職場被邊緣化)……長居日本仿佛一場規則怪談,有一萬個規矩需要遵守。從小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日本人適應良好,但對外國人而言可能就是一場折磨。
王先生的外籍朋友因為不滿澳大利亞當時的防控政策,移居到日本妻子的老家,但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當地排外的氛圍,始終找不到太理想的工作,最后決定一個人先搬回澳洲。
回想三年半前赴日的決定,他覺得自己高估了全家的移民驅動力,導致后面面對種種困難無法接受,“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老生常談:還是太沖動了”。
王先生也見過在日本如魚得水的,這些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特點,熟練掌握了日語,“人到中年,學語言比較吃力。性格比較開朗,平時大大咧咧的人可能不太容易適應日本的環境”。
對于想要去日本定居的人,他建議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再做決定:切忌破釜沉舟,做好及時止損的打算。
新媒體內容總監:TAN
采訪/撰文:tt
編輯:Sebasti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