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正好,資陽中學的七里香攀上走廊肆意綻放,細碎的白花綴滿青枝,纖枝翠蕾見木香,這縷木香驚艷了春日時光;而資陽中學的高一學子史欣芮,則用另一縷“木香”驚艷了世界華人學生的文學扉頁。
史欣芮在七里香下讀書。
4月16日,記者從資陽中學得知,史欣芮的作品《“木”香縈繞》在全球42萬多份稿件匯成的“文學盛宴”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二十五屆世界華人學生作文大賽特等獎,成為四川省唯一獲此殊榮的作品。
史欣芮在班級學習。
據悉,此次大賽由中國僑聯、全國臺聯、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單位聯合主辦,大賽以“讀懂中國 聯接世界”為年度主題,國內、海外分別設置寫作主題。那么,這篇《“木”香縈繞》究竟魅力何在?能在世界級文壇“PK”中成為萬里挑一的佼佼者。
史欣芮在七里香下閱讀。
通讀下來,不難發現。《“木”香縈繞》的動人之處,在于作者以“木”字為原點,通過“柴”“林”和“本”字,串聯起童年記憶、祖孫生活、文化溯源與民族精神,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長卷,細膩且深刻,引人入勝。特別是文中對木桌、燒柴、樹木等與“木”相關事物的細膩描寫,串聯起外婆剪紙的溫馨畫面、鄉村生活的煙火氣息,進而深入挖掘古詩詞中“木”的意象以及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層層遞進,展現出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傳承熱情。
史欣芮在班級中朗讀。
“當我在手機上刷到甲骨文‘木’字的瞬間,那些關于木頭的記憶突然有了根。”史欣芮在課間接受采訪時坦言,日常對漢字的癡迷讓她在看到參賽選題時,一下將行文主題鎖定在“木”字。并以“木”為媒,實現從個人記憶到文化溯源的層層遞進,讓世界各國的讀者也能通過具體意象觸摸到中國文化的肌理。
史欣芮的初稿框架。
采訪當天,記者在高一29班的窗外看到,扎著丸子頭,身穿紫色校服,戴著金框眼鏡的史欣芮正趁著下課時間拿出自己喜歡的散文開始閱讀。“我平時就很喜歡讀史鐵生和余秋雨的散文和小說,史鐵生對生命的哲思讓我學會在平凡中挖掘深意,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教會我用歷史的眼光觀照當下。”史欣芮說。在她的閱讀筆記里,密密麻麻標注著對意象運用、結構布局的思考,這些積累在文章中化作行云流水的表達——全文2000余字,卻在時空交錯間展現出這位00后姑娘超越年齡的文化底蘊。
史欣芮與同學交流。
參賽指導老師林春萍回憶起史欣芮創作過程時仍難掩激動:“接到比賽通知次日,她就發來提綱,一周后交稿,不到兩小時一氣呵成,連標點都極少改動。”在林老師眼中,史欣芮的“天才”背后是日復一日的積淀:班級公眾號“村里有個姑娘叫萍萍”里,她的《〈紅樓夢〉里的差序格局》曾獲得8000+閱讀量;班上每月會印制一本學生散文隨筆集,作為主編的史欣芮文學造詣早已初見端倪:她的文字總能以小見大,將日常觀察升華為對文化的思考。
班級公眾號截圖。
班級公眾號上史欣芮的作品。
“我們鼓勵學生‘寫我所感,抒我所思’,不限題材、字數、格式,讓寫作成為自由表達的出口。”林春萍展示著學生們自主設計的散文集封面,手繪的七里香、書法題寫的卷首語,處處可見少年們對文字的熱愛。這種“去中心化”的寫作培養模式,讓同學們在沒有功利束縛的環境中,真正與文字對話,與文化共鳴。
班級文集。
史欣芮與林春萍老師合影。
從七里香畔到世界舞臺,史欣芮的獲獎是一次青春與文化的雙向奔赴。當00后用漢字“木”字編織中國故事,當少女的筆尖流淌出跨越山海的共鳴,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中華文化在創造性轉化中展現的強大生命力。愿這縷“木香”繼續縈繞在更多青少年心頭,讓漢字之美、文化之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書寫中,永遠鮮活,永遠芬芳。
全媒體記者 陽洋 李小鳳 蔣婷婷 劉金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