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被稱為燈塔的國家嗎?根據美國的《高等教育內幕》來看,截至4月12日已經有上百家的美國高校確認了部分國際學生合法身份被吊銷。
要知道這還是調查出來的官方數據,部分高校是根本沒有公布的,真實的人數恐怕要比它公布出來的900多人還要高。
那這件事對于我們有什么影響?美國還值得作為留學選擇之一嗎?
中國學生突遇“身份清零”
自特朗普上任以來,他屢次祭出重拳——威脅削減撥款、打壓推行“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政策的學校、下令解散聯邦教育部這些舉措在美國教育界攪起巨大波瀾。
許多高校在資金壓力下宣布暫停招聘教師,并采取緊縮措施,同時越來越多焦慮學術自由不再的學者,也正考慮離開美國。
2025年3月28日,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的一場突襲式執法行動震動全球教育界,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哈佛大學等50余所高校陸續通報,超過500名中國留學生的F1學生簽證及OPT/CPT實習許可被突然吊銷。
超2000名在美學生的學術生涯和合法居留權被按下“暫停鍵”,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數據,此次受影響學生中93%攻讀STEM專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敏感領域的博士生占比高達67%。
而美國那邊給出的理由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因為參與了“破壞穩定”的行為,有的是因為交通違規,甚至還有些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為啥被吊銷簽證。
美國國務卿馬爾科·盧比奧還說,如果外國人被視為參與“破壞穩定”的行為,他們的簽證將被吊銷,這可把留學生們給整懵了,好好的讀書咋就成“破壞穩定”了呢?
比如中國留學生小雨的遭遇就頗具代表性,小雨之前是位即將本科畢業,且已經收到Top10 研究院的錄取通知書的學生。
然而學校在例行篩查時發現她的留學生身份竟然被終止了,理由更是很離譜的一年前她與前男友發生過爭執,盡管當時的案件早已撤銷,卻仍成為移民局終止其學生身份的依據。
個體遭遇與群體焦慮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不少海外學子措手不及,深圳女孩王某,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成績優異,GPA接近滿分,卻因過去的酒駕行為,在機場登機時受阻。
賓夕法尼亞州一位攻讀工程的留學生,突然被取消簽證,感到非常沮喪,他坦言投入了大量資金,卻遭遇如此困境,后悔出國留學,“我們花了太多錢,卻要經歷這樣的噩夢,我后悔來到這里。”
紐約的一位中國留學生變得謹小慎微,仔細檢查社交媒體,避免發布敏感內容。她的父母建議她回國,她表示,從未想過在美國會因自己的言論而感到害怕。“我從未想過在美國會害怕自己發的帖子”。
在一個留學生群體中,大家普遍感到擔憂和恐懼,簽證被吊銷的學生迷茫無助,他們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是立刻回國,還是留在美國,以及未來的學業該如何繼續。
“主要不知道該不該立刻走,留下來會不會被抓,回去的話學業怎么辦,還能再次拿到簽證嗎?我覺得這個概率挺小的?!币晃粚W生在群里這樣坦言。
那些已經找到實習的留學生被迫中斷工作,而那些有交通違規記錄,但尚未收到通知的學生,更是焦慮不安,仿佛隨時都會面臨厄運。
臨近畢業季一些留美學生面臨簽證被吊銷的突發狀況,一位即將畢業的學生在群里求助:“今年4月底畢業,被吊銷簽證的話該怎么辦?能等到拿完畢業證再走嗎?”。
部分學生因早年的輕微違規記錄被吊銷簽證,他們對此感到不解,因為這些事件過去并未影響他們的留學。
校方在此事件中顯得較為被動,未能及時告知學生具體原因,只能提供法律支持或建議尋求律師幫助,許多學生第一時間聯系學校尋求幫助,但得到的回復多為提供法律支持或建議自行尋求律師。
信息的不對稱和滯后性加劇了學生們的焦慮和不安,例如有學生4月4日被吊銷簽證,三天后才被學校告知。
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表示,校方正在努力收集信息,并致力于支持所有在校學者,努力確保學生在這個動蕩時期保持安全和穩定,這些情況讓留學生們倍感困惑和無助。
簽證被吊銷這事兒背后可復雜了,不是簡單的一錘子買賣,政策、技術和政治,這三方力量在角力,共同推動著結果的產生。
簽證吊銷往往不是孤立事件,是國家政策的體現,更是技術發展與政治博弈的產物,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國內政治的需求,都會影響簽證政策的制定和執行。
技術進步使得追蹤和監控個人信息更加容易,一些信息如果被認為存在安全隱患,簽證被吊銷的風險也會增加。最終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決定了簽證的命運。
這場簽證風波背后原因復雜多重因素交織,特朗普政府一直不太信任高校,覺得它們太“自由派”,還多次威脅要斷掉一些學校的聯邦撥款。
據悉康奈爾大學超過10億美元、西北大學7.9億美元等高校的聯邦資金已被凍結,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名校,超過100億美元的聯邦資金被撤回、暫?;驅彶?。
今年3月白宮指責哥倫比亞大學沒能管住親巴勒斯坦抗議中的“反猶主義”,取消了4億美元聯邦撥款。
為保住撥款,哥倫比亞大學同意按政府要求改革,賦予警方逮捕學生的權力,禁止學生在抗議活動中戴口罩等,但這引發強烈不滿,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團體將特朗普政府告上法庭。
哈佛大學也面臨類似壓力,特朗普政府要求哈佛大學削弱學生和教職工在校務中的權力,停止基于種族、膚色和國籍等因素的優待,關閉所有與“多元化、公平與包容”政策相關的項目。哈佛大學校長拒絕這些要求,表示不會在獨立性和憲法權利上妥協。
作為回應特朗普政府宣布凍結對哈佛大學22億美元的多年期撥款以及6000萬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項,此外俄亥俄州通過的《推進俄亥俄高等教育法案》限制來自中國的資金和合作,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受到限制。除了政策原因,技術手段也對簽證風波產生影響。
美國國務院搞了個新項目叫“抓捕并撤銷”,就是用AI分析社交媒體,找出可能支持恐怖組織或者有安全問題的外國人,然后迅速取消他們的簽證。國土安全部也成立了專門小組,用大數據查國際學生的社交媒體,找理由取消簽證。
這事兒讓大家擔心隱私和言論自由會受影響,Reddit上有個國際學生說,他的學生簽證突然被取消了,學校也沒說他到底違反了什么規定。他說他可能就是發了些政治梗圖,開了政客的玩笑。“我們在美國沒有言論自由嗎?”他問道。
現在中美貿易戰打得火熱,這個簽證風波更讓人不安。有些中國留學生擔心自己會變成貿易戰的犧牲品。2023年中國學生在美國花了143億美元,如果他們大規模離開,肯定會對美國經濟,尤其是高等教育造成很大的打擊。
數據顯示,2023到2024學年,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大約有27.7萬人,占美國高校國際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比之前下降了4.2%雖然人數減少了,但是中國學生的教育支出仍然是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順差的重要來源。
人才回流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潛在機遇
中國正在探索一套新的人才戰略,目標是建立獨特的人才優勢,以應對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這場競爭有時并不遵循常規模式。
簡單來說,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獨特方法來吸引、培養和留住人才,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做法,我們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發展道路。
面對“非對稱人才戰”,我們需要更加靈活、創新的人才政策,以便在特定領域或關鍵技術上取得領先,贏得競爭優勢,為了應對當前復雜的人才競爭形勢,中國需要一套全盤考慮的策略。
短期來看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緊急人才支持基金”,為那些因簽證問題回國的學生提供機票和住宿等方面的幫助。各大學可以啟動“科研中斷支持項目”,讓他們優先使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確保研究工作能夠繼續進行。
在中期可以升級“青年科學家支持計劃”,為35歲以下的歸國人才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比如連續五年,每年提供五十萬元的科研經費,此外可以嘗試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鼓勵企業和高校聯合打造更具實踐性的博士項目。
從長遠來看我們應該實施“全球學術合作計劃”,在海外建立100個“離岸創新中心”,例如西湖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共建的“跨境科研協作平臺”,構建“國內培養與海外協作”并行的模式,從根本上減少對單一國家人才的依賴。
部分留學生因為各種原因沒能拿到學位,回國后可能會遇到身份認定上的麻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海外學術成果認證綠色通道”。
教育部可以成立專門的評估小組,對那些已經通過博士資格考試的學生,評估他們的學術能力,如果合格就認定為“同等學力”,這樣就能避免人才因為學歷問題而被忽視。
同時為了讓留學生更好地適應國內的環境,我們也要加強對他們的“科學家精神”教育,并且組織他們參與科研團隊活動,這樣能夠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樣多管齊下,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海外人才。
最近發生的簽證問題,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科技人才戰略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化解目前的困境,并且抓住機遇。
我們能否更好地協調各方資源,為回國發展的人才提供更廣闊的舞臺?能否建立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讓原本因為簽證問題“不得不回國”的人才,轉變為“主動選擇回國”?
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提升中國的科技競爭力。達特茅斯學院的博士生劉曉天是第一位通過法律途徑成功恢復簽證的中國留學生。他此前在該校計算機科學系擔任研究助理,卻在4月4日接到校方郵件,告知他的F-1學生簽證已被吊銷。
后來他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地方法院起訴了國土安全部,結果打贏了官司。法院下令立即恢復他的F-1簽證,這件事給其他受到影響的學生帶來了希望,證明通過法律手段是有可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
一些大學也開始幫助國際學生,比如舉辦講座,教他們如何與聯邦移民官員溝通,還為擔心身份問題的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咨詢服務。有的學校甚至會為國際學生支付咨詢移民律師的費用。這些支持對于身處困境的留學生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