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相信很多人對《滕王閣序》這首文言文應該還是比較熟悉的,尤其是在上學期間,長篇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還要求背誦全文成了很多學生的“噩夢”。
而當時課本上除了《滕王閣序》之外,還有《岳陽樓記》《蘭亭集序》等等其他這樣類似的文章,而《滕王閣序》也算是這其中最難背的一篇文章了,因為文中有很多的生僻字都不認識。
《滕王閣序》的作者是王勃,作為"初唐四杰"其中之一的他,人生經歷也是十分的坎坷,早年的他還未成年就被賞識被人們贊為“神童”,還受到了朝廷的表薦。
結果后來卻因為寫了一篇文章得罪了唐高宗結果被逐出府,隨后他就開始四處游歷,最后參軍去了,結果卻又因犯了死罪最后被除名革職。
官方記載,上元二年王勃隨父親南下,次年返回的時候因渡海溺水,最后驚悸而死,那年王勃27歲,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王勃并非是因為溺水而死。
但這些如今也都隨著時代的消逝而無所查證了,也因此很多人都稱王勃是天妒英才,而除了《滕王閣序》這篇文章之外,還有另外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被廣之。
那么《滕王閣序》究竟是寫什么的?毫無疑問當然是寫滕王閣的,那滕王閣又是怎么來的?那當然是滕王建的,那滕王是誰呢?為什么我們歷史上很少聽到名字,甚至就連語文老師講《滕王閣序》的時候也從不提滕王這個人。
說起滕王閣,這個閣樓可以說是自從被滕王建好之后就一直“多災多難”,先是大火,后來重建,后又因戰亂破敗不堪,隨后又重建。
但是后來又因為種種原因,滕王閣又遭遇十余次大火,后又十余次的重建,才有了現如今大家看到的滕王閣。
要不是因為當年王勃的一首《滕王閣序》聞名于世,或許滕王閣也早都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哪還有現在人們所稱的“江南三大名樓”。
那么這位“滕王”究竟是誰呢?為何如此神秘?
其實并非是因為他神秘,歷史上之所以很少提到他也并非是因為他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而是他在世的時候實在是沒干出什么名堂,并且生活十分的閑散。
滕王本名李元嬰,沒錯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個兒子。
所以李元嬰一出生就十分的受寵,于是就養成了驕縱的性格,貞觀十三年,他被封為滕王來到了如今的滕州,做個散官,可是剛來到這個地方他就驕奢淫逸,橫征暴斂,大興土木。
隨后李世民就把他被貶到了蘇州,成為了蘇州刺史,而滕王閣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的。
龍朔二年他又調任隆洲刺史,又在嘉陵江畔的玉臺山腰建立了玉臺觀和滕王亭。
可以說,這位滕王走到哪里,就把亭子“搬”到哪里,也正因為他小嬌生慣養的性格,所以李元嬰這輩子注定在政治上毫無功績,反而還聲名狼藉,成為了一個整日無所事事的“浪子”。
所以這樣的人,也難怪不被提及,不過李元嬰也并非是完全什么功績也沒有,他建立的滕王閣在當時也客觀的推動了歌舞藝術的發展,將漢族和中原地區流行的歌舞進行了非常好的融合。
而現在的滕王閣不也成為了我國AAAAA級景區么?而李元嬰本人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藝術家,他精通音樂和繪畫藝術,并且也非常喜好舞蹈,在繪畫方面更是達到了超高的水平。
據了解他的“蝶”就十分的惟妙惟肖,他所繪的《百蝶圖》價值千金,在當時人們都稱其為寶貝,也因此后人也稱他為“滕派蝶畫”鼻祖。
李元嬰出生在帝王之家,但卻不參與政治的紛爭,雖然說大興土木讓百姓們備受困擾,但是作為一位“王爺”,一輩子過的也算是順豐順水。
會點琴棋書畫,在帝王之家也算是再普通不過了,雖然說毫無政績,但人品好在是不壞,就喜歡修建亭子,并且李元嬰還算是比較長壽的那個,最終足足活了54歲。
所以整體來看,這位滕王應該是幸運的,生在皇家,卻能躲過皇室內的政治爭斗,還能享受奢侈的生活。
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他的話,應該也就大智若愚最合適不過了,雖然說被貶官,但是看在他是皇家人的身份,李元嬰也并未有受過什么真正的苦難。
而相比于那些整日活在勾心斗角的皇宮之中,李元嬰或許才是很多人想要的生活吧。
不知道現在的大家還會背《滕王閣序》嗎?又去過滕王閣嗎?
參考資料:
名樓之變 千年滕王閣的向“新”路
2024-04-30 16:17·中國新聞網
滕王閣景區:沒有游客背《岳陽樓記》,都是有備而來
2025-04-14 09:09·大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