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也不懂什么戰略,總覺得抽象。不過現在感到,無論身處什么位置,不管生活或工作,都是需要一點戰略的。
因為戰略決定方向,它可能只花10%的時間,卻能決定90%的結果。這也是近來研讀戰史的一點心得。舉例子來說,我軍兩位擅長大兵團作戰的將帥,101和粟裕,都極其看重戰略。
他們兩人作戰期間,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樣是地圖,另一樣是書。這使得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威風八面的大將軍,而是平靜溫和的讀書人。
讀的什么書?兩個字:戰略。
粟裕的秘書鞠開曾回憶說,有一本書粟總幾乎從不離身。書名叫《戰略學》,是清代陸軍大學堂總教官應雄圖主編的一本線裝書。粟裕不知道從哪里搞到的,據說還是1908年的原版。
而101的更夸張一點,他不是帶一本書,而是帶一包書。他有一個手提的公文包,只要一打仗就要秘書拎著。秘書最初以為裝著什么機密文件,但打開一看全是主席著作的單行本,例如《矛盾論》《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等等。當真是主席的好學生吶!
一個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是有其基礎和脈絡。要么從實踐中來,這個慢一點;要么從前人的經驗里來,這個快一點。
太陽底下也沒有新鮮事,我們苦苦思索的許多問題,前人其實已經有答案了。關鍵看能否接收到,也要看能否活學活用。
說到活學活用,就要說到今天的主角粟裕。
粟裕的經歷在我軍將領中是較為獨特的。他參加過南昌起義,也上過井岡山,算是“正統中的正統”。但是從1934年夏天他率領紅七軍團作抗日先遣隊北上之后,十幾年時間里,都在閩浙贛地區獨立作戰,沒有跟中央在一起,連延安也沒有去過。
單打獨斗靠什么打過來的?粟裕有一條經驗:
戰爭有它自己的規律,克敵制勝的辦法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內在的規律去尋找。
粟裕這句話非常有名,可以視作他腦子里的一個總戰略。話雖短,卻顯得非常哲學,是絕處逢生、破解難題的一把鑰匙。電影里也有一句臺詞:事在人為。這句臺詞非常符合粟裕的風格。
圖為電影《大決戰》中的粟裕形象。
粟裕這個總戰略在他的軍事指揮生涯中,是怎么落地的呢?先說一個大決戰之前的事。
那是1946年6月,中央判斷和平已無可能,蔣介石要準備大打了。要打,他的矛頭一定會瞄準幾個主要解放區。在此情況下,我軍的戰略方針應當是什么呢?
中央首先提出的方針是化被動為主動,步子大一點,直接打到外線去。所謂外線,即國民黨的統治區,而內線嘛自然就是解放區。
那時粟裕帶著華中野戰軍的主力駐在蘇中根據地。蘇中嘛,魚米之鄉,這塊根據地是塊好根據地,群眾基礎也好。但是按照外線作戰的方案,粟裕的主力部隊要離開蘇中,往安徽方向打到淮河南岸去,目標是在野戰中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對中央的這個方案,粟裕心中有疑慮。他不是怕動窩,更不是懶,他主要考慮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肥和瘦”的問題。蘇中地富人稠,有900萬人口,而淮南地區只有130多萬人。部隊開過去,不僅糧食供應成問題,而且蘇中落入敵手,政治影響也不好,再想回頭也難。
另一個則是“強和弱”的問題。淮南有國民黨第五軍、還有張靈甫七十四師的一個旅,都是蔣軍主力不好打。相較之下,蘇中根據地前面的敵人弱得多。如果不利用蘇中的有利條件打幾仗,會有損部隊士氣。
肥瘦問題,強弱問題,說到底都是實際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作出戰略判斷的重要路徑。
粟裕提出意見既很直接,也是很講究技巧的。他想清楚之后,先是給中央和陳毅發了一封電報。然后他又趕到華中分局駐地淮安,找到鄧子恢、張鼎丞和譚震林,拉著他們一起給中央發電報。電報的題目是一點都不含糊:
華中主力不能調到淮南。
圖為粟裕電報文稿。
這樣的標題會不會太直接了?但在戰爭中,要制定出正確的戰略,統帥部和指揮員之間一定要有戰略的磋商,是要通過交換、反復、比對的,有時甚至是交鋒。
中央看到粟裕們的電報,經過考慮,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回電說:
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
這個回復,相當于老師完全采納了學生的答案。對這類戰略性的考題,粟裕的解題之法,其訣竅在哪里呢?他晚年做回憶錄的時候,錄了幾十盤錄音帶。其中原聲放送就有一句:
要研究戰略問題,有三個方面,就是敵情、
我情、
民情。
看,粟總給大家劃重點了:敵情、我情、民情。戰略思考是要有路徑和依托的,從這個三個角度出發,分析有利和不利條件,就能得出充分可靠的結論。
掌握了這個訣竅,能解決蘇中的問題,再放大一點,就能解決整個中原的問題。
1947年底,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殺到了外線去了。此時,國民黨軍雖轉入了戰略防御,但我軍的消耗也很大,尤其劉鄧經大別山一役后,處境困難,整個中原戰局呈現出一個拉鋸狀態。
拉鋸是拉不出結果的,最終必須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但要吃下這碗飯,從哪里下口呢?此時,中央醞釀了一個大膽的方案,什么方案呢?從外線再到更外線去!
中央提出,粟裕帶三個縱隊的兵力打過長江,在南方數省執行“寬大作戰任務”。 此方案的目的,是吸引國民黨至少二三十個旅回防江南,這樣既能減輕中原尤其是劉鄧的壓力,又能進一步殺入敵人后方,打亂敵人的 戰略部署。
如果這個方案施行,等于提前發起一個渡江戰役,但不是百萬雄獅過大江,是三個縱隊過大江。孤軍深入,其難度可想而知。
方案給到粟裕,等于又出了一道難題。
他這次的解題思路是順著哪些方向走的呢?就是上面提到的三個方面:敵情、我情和民情。其解題過程如下。
敵情。中原敵軍雖然重,但這里密布交通干線和中小城市,敵軍為了守備,勢必背上包袱,減少機動兵力。因此,我軍如果積極行動,是有機會吃掉他們的。
我情。中原黃淮地區地勢平坦,我軍雖然機械化趕不上,但只要切斷敵人的交通線,再發揮我軍徒步行軍的長處,從四面八方分進合擊敵人,可實現戰役上速戰速決。
民情。中原背靠山東和晉冀魯豫老解放區,可得到大批人力物力支援。而我軍挺近中原后,新的解放區已有基礎,軍民關系密切,有支援戰爭的力量。
綜上所述,部隊留在中原集中力量打打仗,條件是非常有利的。而如果孤軍過江,面對的則是各種不利條件,生死難料。
粟裕想到這里,其實心里已經有答案,但要不要給中央匯報,他十分糾結。中原不同于蘇中,盤子更大了,而且事關戰略全局。
張震將軍當時是粟裕的副參謀長。據他回憶,那些天每當他進到粟裕的作戰室,就看到粟總拿著中央的電報,在地圖前比來劃去,一看就是幾個小時。
最終,在張震等的支持下,粟裕于1948年4月18日給中央發出了電報,建議華野部隊暫不過江,和劉鄧的中野一起留在中原打大仗。
這封電報有兩個值得注重的細節。
一個是,粟裕沒有拉上其他人,而是以個人名義發出。不聯名的目的,是避免有集體向中央施壓之嫌。另一個細節是,粟裕在電文中寫了四個字:
斗膽直陳。
粟裕的電報發出后,由于事情太大了,中央這次就沒有遠程回復了,而是讓陳毅、粟裕到當時中央的駐地河北阜平縣的城南莊做當面匯報。要知道,此時的粟裕跟主席已經十七年沒有見面了。
電影《大決戰》中有這樣一幕,當主席收到粟裕暫不過江的建議后,似有不悅。但五大書記開會聽完粟裕的匯報后,主席又喜笑顏開,完全同意了他的建議。
粟裕是哪一點說服了主席呢?
我以為最關鍵的一點,是粟裕點明了中央原來提出的方案,極可能無法實現預定目標。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個情況,粟裕還說了一層考慮,就是原方案設想的是我軍深入敵后,可調動中原國民黨軍回防。但這些部隊很可能調不動的,原因在于,蔣介石不會把他的精銳調到江南跟我軍打游擊。
這也是屬于敵情。
判斷一個戰略是否可行,主要就是看預定目標和最終結果有多大可能達成一致。達成的可能性高,就執行;可能性不高,就堅決否定。
要給上面提意見,按照這個思路走基本沒錯。
粟裕的這次城南莊匯報,意味著他的戰略思維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其結果也是十分美妙的。會后,主席對粟裕說:
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今后華野就由你來搞。
粟裕謙虛,辭而不就。中央只好決定陳毅兩邊掛著,既跟劉鄧“搭伙”主持中原局工作,原來華野司令兼政委的職務也保持不變。而粟裕則以代司令員的名義,直接指揮華野。
解放戰爭中,粟裕兩次提出的戰略建議,其后都形成了輝煌的戰果。一次是軍史上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另一次“留在江北打大仗”的建議,更是一步步醞釀出了輝煌的淮海戰役。
粟裕是一個非常善于復盤的人,其戰略思維也是通過一次次復盤來形成的。后來他七十多歲了,身體也不好,但說到當時那些決策過程時,比過電影還清楚。他講:
作為一個戰役指揮員,在即將執行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時,應當結合戰爭全局進行思考,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只照抄照轉上面的命令,這樣下去非打敗仗不可。
我想,我們從中可以吸取到的經驗,就是 始終比自己身處的位置多想一步、看高一層,從局部看到整體,在當前著眼未來,敢于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這就是不斷站上新高度,實現high level的一道重要法則吧。
參考資料:
粟裕回憶錄,人民出版社
張震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
在跟隨粟裕的日子里,中國文史出版社
我的回憶,作家出版社
粟裕傳,當代中國出版社
關注這個傳達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