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為政首,谷為民命,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在湖南省的廣袤田野間,澧縣宏世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潘宏仕,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始終堅守在種糧一線,不僅多種糧,更力求種好糧。全力推動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的理念落地生根,以實際行動,奮力書寫著屬于自己助力鄉村振興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動人篇章。
糧田守望者:一位農民的家國情懷
潘宏仕,這位樸實憨厚的農民,多年前一直在外務工或在本地做包工頭,憑借著聰明的頭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攢下了上百萬元的資產。但當他看到家鄉許多田地荒蕪,農民無所事事時,內心深受觸動。2014 年,他毅然決然地做出了一個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決定 —— 轉行承包土地,成為一名種糧農民。
2016 年,為了更好地發展糧食種植產業,潘宏仕成立了澧縣宏世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合作社恪守“糧”心,將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作為立行之本、發展之基。
潘宏仕在指揮旋耕機開荒
拓荒之路:喚醒沉睡土地,筑就希望糧倉
為了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潘宏仕踏上了艱辛的拓荒之路。他深知,每一寸土地都是珍貴的資源,只有讓荒地重新煥發生機,才能為國家糧食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在火連坡鎮新橋村,有一片 1000 多畝的荒灘,原本是很好的水田,但由于易被水淹,村民們都不愿耕種,因而被拋荒多年,荒草長得有一人多高。2023 年,潘宏仕得知這個情況后,毅然決定開墾這片荒灘。他迅速與新橋村村委會簽訂土地流轉合同,計劃將這片荒地全部開墾種植水稻。流轉來的土地多年無人耕種,雜草叢生,土壤肥力下降。為了讓這些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潘宏仕帶領團隊開始了艱苦的土地改良工作。
5 月的天氣,已經有些炎熱,但潘宏仕每天都早早地來到荒灘,指揮著 6 臺大型旋耕機進行作業。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荒灘多年的寂靜,一片片雜草被鏟除,一塊塊肥沃的泥土被翻耕出來。在他的帶領下,工人們齊心協力,僅僅用了兩天的時間,就開出了 400 畝水稻田。看著平整好的土地,潘宏仕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仿佛已經看到了這片土地上長滿金黃稻谷的景象 。
除了開墾新橋村的荒灘,潘宏仕還將目光投向了其他被拋荒的土地。從 2015 年開始,他就四處打聽周邊村民拋棄的可耕地,一家一戶地去做工作,將這些土地流轉過來。在王家廠鎮居委會、白馬廟等村居,他流轉了荒地 1000 余畝;在火連坡鎮花園灣等地,他又開墾荒地 800 畝。每一塊土地的流轉和開墾,都飽含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 為了順利開墾荒地,潘宏仕面臨著諸多挑戰。資金方面,購買農機設備、支付土地流轉費用、雇傭工人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他不僅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還四處借貸。技術上,開墾荒地需要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如何改良土壤、合理規劃灌溉系統等都是他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應對自然因素的影響,比如干旱、洪澇等災害,這些都可能影響土地的開墾進度和質量。但潘宏仕從未退縮,他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與自然博弈:無畏風雨挑戰,堅守種糧初心
種植糧食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潘宏仕和他的合作社時常要與各種自然災害進行艱苦的博弈。
2023 年夏天,澧縣遭遇了罕見的干旱天氣。長時間的高溫少雨,使得土地干裂,農作物的生長受到了嚴重威脅。潘宏仕的水稻田也未能幸免,部分稻田的禾苗因為缺水而開始枯萎,一些正待出穗的水稻也因為干旱而胎死腹中??粗@些受災的水稻,潘宏仕心急如焚,他深知,這場干旱不僅關系到合作社的收成,更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局 。
為了應對干旱,潘宏仕迅速組織合作社成員,采取了一系列的抗旱措施。他購買了大量的抽水設備,從附近的河流和水庫中抽水灌溉稻田。同時,他還安排人員 24 小時輪流值守,確保抽水設備的正常運行和灌溉的均勻性。
除了干旱,陰雨天氣也是水稻種植的一大威脅。連續的陰雨天氣會導致土壤濕度過高,影響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還會使水稻葉片上長出霉斑,影響光合作用效率。
面對這些自然災害帶來的挑戰,潘宏仕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他說:“我是一個農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我的責任。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不會放棄種糧 ?!?正是憑借著這種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潘宏仕帶領著合作社一次次戰勝了自然災害,保障了糧食的穩定生產。
數字見證:點滴耕耘積累,夯實糧安根基
踏一片綠色,守一方水土。多年來,澧縣宏世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用實實在在的數據,展現了其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堅實力量。 2016 年合作社剛成立時,種植面積只有 1000 余畝,產量也只有幾十萬斤 。到了 2018 年,種植面積增加到了 1500 畝,產量突破了 100 萬斤。此后,每年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在穩步增長。這些糧食,每一粒都飽含著潘宏仕和合作社成員的辛勤汗水,也為國家的糧食儲備增添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
以 2023 年為例,合作社流轉了王家廠鎮、火連坡鎮等地的土地,總面積達到了 3000 余畝,其中早稻 700 畝,一季稻 2000 余畝,晚稻 300 余畝。雖然新開墾的荒地大多產量不高,但最終還是收獲了 150 萬斤左右的稻谷。這些數字背后,是潘宏仕和合作社在困難面前的堅守與努力 。
回顧過去幾年,2021 年,合作社種植水稻 1800 畝,收獲稻谷 130 萬斤;2022 年,種植面積 1600 畝,收獲稻谷 120 萬斤。每一年的數據,都是合作社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的見證 。
這些糧食,有的被直接運往國家儲備糧庫,充實了國家的糧食儲備;有的被加工成大米,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保障了人們的糧食供應。
以實干筑夢 用擔當報國
潘宏仕的中國夢是:為黨為國分憂,為親為民致富。
合作社通過十來年的發展,堅持規模經營、科學種田的原則,成為省級農民合作社的優秀代表。在種糧過程中不斷摸索調整。潘宏仕計劃大幅度調整種植結構,適宜種水稻的繼續種水稻,不適宜的則改種中藥材,并開展深加工。他還打算開辦農家樂,發展旅游服務業,打造一個集種植、加工、旅游、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司,以此提高種植業的抗風險能力。
2024年,潘宏仕把目光投向了湖南6905單位那荒廢了30多年的廢舊倉庫,決心將其改造成糧食儲備倉庫。從8月份起,這個項目穩步推進,到當年底,已經完成了10棟倉庫的屋面改造任務,他創辦的“軍民創業宏世水稻生產基地”獲得了為人民服務總平臺及軍地管理中心總平臺的授權授牌。
6905荒廢30多舊倉庫改造受權受牌
今年3月,潘宏仕參加了第四屆全國軍地人才創新大會。為了弘揚中國農耕文化,加強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他決定在湖南6905單位打造一個農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經過1個多月的籌備,這個基地已初步成型。他購買了700多個花缽,現已種植了500個品種的中草藥標本。
未來,他決心在把糧食儲備倉庫經營好的同時,積極針對青少年開展好農耕文化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他說:“我要把這些成果交給國家。因為我深愛著祖國,渴望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實現我為人民服務的夢想?!?/p>
時光知味,歲月沉香。這些凡人善舉,是沉甸甸的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現實注解;這些輝煌成績的背后,是潘宏仕勇擔“糧食安全”重任的忠誠與擔當“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的決心和氣度。在國家糧食安全的大棋盤上,澧縣宏世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就像一顆小小的棋子,雖然看似普通,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賈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