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農村得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人越來越多?
家住河北廊坊的趙奶奶今年 72 歲,平日里身體還算硬朗,精神頭也不錯,讓不少同齡人羨慕不已。
一天趙奶奶在家收拾東西時,突然感覺身體有些不聽使喚,走路搖搖晃晃,連端著的水盆都拿不穩灑了一地。緊接著,她發現自己說話也變得含糊不清,雙手不受控制地顫抖起來。孫子看到奶奶這副模樣,急忙撥打了急救電話。
好在救護車來得及時,送醫就診后醫生診斷趙奶奶為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經過一段時間的針對性治療,趙奶奶的癥狀有所緩解,但仍需要持續康復訓練來改善身體狀況。
說起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很多人或許不太熟悉,然而現在農村患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患者似乎越來越多了,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北京仁宣中醫的盛勁強大夫介紹:如今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并且患病群體也逐漸呈現出年輕化的態勢。雖然目前暫未有像腦梗那樣精確的大規模統計數據,但在臨床實踐中,明顯能感覺到患者數量在增加。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小腦組織發生萎縮,從而影響到人體的平衡、協調以及運動控制等功能。患者往往會出現步態不穩,走路時像醉酒一樣搖搖晃晃;肢體震顫,拿東西時雙手不受控制地抖動;言語不清,說話含糊緩慢如同吟詩樣語言等癥狀。
盛勁強大夫提醒: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如果不及時干預和治療,病情會逐漸進展,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生活質量,還可能引發其他并發癥,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常見病因主要有遺傳因素,某些基因突變可導致家族性小腦萎縮;中毒因素,如長期接觸重金屬、酒精中毒等;還有神經系統的退行性病變、腦部外傷等。
盛勁強大夫介紹:農村得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人越來越多,主要與下面這兩個原因有關!
一、對健康問題不夠重視且缺乏保健意識
農村地區很多人對一些早期出現的身體細微變化不夠在意,比如偶爾的頭暈、肢體輕微的不協調等。同時,缺乏定期體檢和保健意識,很多潛在的疾病不能及時被發現和治療。像一些可能引發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基礎疾病,如神經系統的慢性炎癥、內分泌代謝紊亂等,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斷和干預,逐漸發展影響到小腦的功能。
二、生活習慣及環境因素
如今農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比如長期的高糖、高脂肪飲食,導致身體代謝負擔加重。同時,運動量卻大幅減少,出門大多依賴交通工具,身體活動量不足使得血液循環減緩,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下降,影響到神經系統的營養供應。另外,農村地區的環境因素,如可能接觸到一些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長期積累也可能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增加了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發病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