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吃辣,首先是基因上能不能接受。
能吃辣者是TRPV1受體基因(如rs8065080位點)變異,對辣椒素敏感度降低50%-70%,灼痛感減弱。不能吃辣者是受體敏感性保留原始狀態(tài),屬于人類普遍基線水平。
辣椒素是通過CYP2C9酶代謝,快代謝型人群分解速度提高3倍,耐受度更強。亞洲人CYP2C9*3等位基因攜帶率高達15%,影響辣椒素清除效率。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能不能吃辣。
常吃辣椒者,會受辣椒素影響,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收縮壓平均↓5mmHg),刺激腸道蠕動,便秘風險↓30%,提升基礎(chǔ)代謝率約4%,日耗能+50kcal,但過量攝入(>50g干椒/天)或增加胃癌風險。
不能吃辣者,能避免辣椒誘發(fā)的心悸、潮紅風險,減少胃炎、腸易激綜合征發(fā)作概率,避免過度刺激導致的代謝紊亂,規(guī)避可能的致癌物刺激
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也是會影響人們的食物處理。
生活在熱帶地區(qū),辣椒的抗菌特性在高溫高濕地區(qū)價值顯著。能有效抑制食物中60%的常見腐敗菌,減少消化道感染風險(熱帶地區(qū)腹瀉發(fā)病率↓22%)
云南、印度等地人群吃辣能力與瘧疾高發(fā)區(qū)高度重合,辣椒素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免疫增強抗病力。
生活在溫帶地區(qū)的人們有著更多的選擇,寒冷地區(qū)人群無需依賴辣椒防腐,保留敏感TRPV1受體更利于快速識別腐爛食物(灼痛感作為預警信號)、 減少因排汗導致的體溫流失(吃辣可提升排汗量30%)
能不能吃辣是有雙向影響
長期吃辣導致痛覺閾值提升,但對其他類型疼痛(如炎癥痛)敏感度同步下降,可能延誤疾病診斷。
重度嗜辣者停食后出現(xiàn)“辣椒素戒斷綜合征”比如情緒低落、食欲減退,與內(nèi)啡肽分泌機制改變有關(guān)。
建議能吃辣者控制日辣椒素攝入<15mg(約相當于5根小米椒),搭配乳制品(酪蛋白可中和辣椒素)及膳食纖維(保護胃黏膜)
不能吃辣者通過漸進暴露訓練(每周增加0.5史高維爾單位)提升耐受度,選擇低辣高營養(yǎng)替代品比如甜椒(含維生素C是檸檬2倍)、黑胡椒(含哌啶類活性物質(zhì))
體質(zhì)強弱不取決于能否吃辣,而在于是否匹配自身基因與環(huán)境需求。如同北極熊無需耐熱、駱駝不必抗寒,找到適合自身的“刺激-適應(yīng)”平衡點,才是真正的“牛人體質(zh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