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任務在于揭示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勝利。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分析方法,從世界歷史的視域出發,依據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闡明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歷史使命,批判了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的歷史錯誤,指明了無產階級政黨對待各種反對黨的態度,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01
世界歷史的視域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大工業的發展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它消滅了以往各國自然形成的封閉狀態,開辟了世界市場,使封建等級資本轉化為現代工業資本。資產階級作為一種世界歷史性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這一思想一直延續到《宣言》。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用廉價商品和堅船利炮敲開了落后民族的大門,迫使一切民族采取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使落后民族從屬于所謂的“文明國家”,使東方從屬于西方。
資本主義與世界歷史的形成是同一過程,這也將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矛盾拓展到世界范圍,為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提供了契機。無產階級首先是各個民族的階級,但由于世界市場的建立,民族之間的分隔逐漸被打破。在這個意義上,工人階級沒有祖國。在革命過程中,雖然無產階級首先必須在一國范圍內上升為領導階級,但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旦消除,就為消除民族之間的對立提供了前提。
資本主義開創了世界歷史,因而也在一定時期內占據了優先地位,但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在全世界不斷拓展,國際無產階級的聯合,為揚棄資本主義提供了歷史條件。
02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既從世界歷史的視角討論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又對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展開了辯證分析。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資本主義既有積極的歷史作用,也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
馬克思高度贊揚了資本主義的解放作用。一方面,資本主義斬斷了封建社會的宗法關系,帶來了人身自由。雖然這種自由僅僅是表面的、形式的,但相對封建社會的人身依附關系而言,無疑具有進步意義。另一方面,資本主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資本主義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所有時代的總和。
資本主義解放了生產力,但這不意味著人類歷史的終結。雖然在資本主義的辯護士們看來,以往的社會是歷史的,資本主義社會卻是永恒的。但實際上,由于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不可避免的生產過剩,狹隘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越來越難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正如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無法適應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而必然趨于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同樣必然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而走向自我揚棄。
03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歷史使命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不僅因為其創造了無法容納的社會生產力,而且還因為其生產了使用這種武器的現代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生產了自身的掘墓人。
無產階級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不得不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維持生存。沒有雇傭勞動,就沒有資本這種生產關系。對資本家來說,工人僅僅是資本增殖的工具。工人的工資僅限于維系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工人越來越淪為機器的附庸。在工廠內部,工人的勞動是純粹的異化勞動,是被強迫和監視的勞動。工人不僅在工廠內部受到資本家的剝削,而且在生活上受到各種小資產階級的剝削。
哪里有剝削,哪里就有反抗。隨著剝削程度的提高,工人開始逐步覺醒和反抗。最初表現為單個工人的反抗,其次表現為某一工廠工人的反抗,最后演變為整個社會工人階級的反抗。反抗的形式也從破壞機器發展到有組織的工人運動。工人運動的隊伍隨著各種中間等級的消除而逐步擴大,其力量也隨之不斷增強。無產階級革命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
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始終代表著整個運動的利益,代表著不分民族的國際主義方向。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使命在于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以每一個人自由發展為前提的共產主義。這種歷史使命的根基不是某種理論設想或思想原則,而是對資本主義現實危機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思想表達,是客觀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
04
各種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錯誤
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指出了“兩個必然”的歷史依據,而且駁斥了錯誤的社會主義思潮。雖然這些思潮的錯誤直接源于階級利益的局限性,但利益的局限性根源于歷史的局限性。
第一種錯誤思潮是反動的社會主義思想,主要有封建的、小資產階級、“真正的”社會主義等。封建的社會主義在口頭上抨擊資本主義,拉攏無產階級,但他們完全不懂現代社會的歷史進程。因此,這些口號不過是過去的回響。在大工業發展進程中,小資產階級的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因此,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或者試圖恢復舊的所有制關系,或者試圖將現代生產方式硬塞到舊的宗法關系中,最終只能陷入懦弱的悲嘆。德國的“真正的”社會主義將法國社會主義文獻翻譯成哲學文獻,卻完全不明白這些文獻是以特定的現實為前提的。“真正的”社會主義自詡以“人的本質”“實踐理性”等哲學范疇,就能超越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殊不知所謂“真正的人”“一般的人”只存在于哲學幻想的太空中,殊不知法國社會主義文獻批判的對象(資本主義社會物質基礎和政治制度)在當時的德國還是有待爭取的。第二種是保守的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這些人試圖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他們認為資產階級統治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聲稱自由貿易、保護關稅,甚至單人牢房都是為了工人階級利益。這種思潮無視工人階級現實的悲慘命運,無視無產階級革命的現實運動,絲毫不觸及資本主義的所有制關系,同樣看不到歷史發展的趨勢。第三種是空想的社會主義。這種思潮看不到無產階級運動的歷史主動性。他們拒絕一切政治革命,主張通過天才的設想、實驗的示范為新社會開辟道路,最終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向背道而馳。 總之,反動的、保守的、空想的社會主義或者試圖倒轉歷史的車輪,或者停留于當下的歷史現實,或者試圖超越歷史,建立空中樓閣。他們都犯了歷史錯誤。
05
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宣言》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勝利,但就各國的革命道路而言,則需要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雖然無產階級政黨在革命運動中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但也不得不考察當時各國的具體歷史情勢。在法國,無產階級政黨應當與社會主義民主黨合作,一起反對保守的資產階級,但不能因此放棄批判革命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空談和幻想。在瑞士,無產階級政黨雖然支持激進派,但不能忽視激進派中包含著資產者的事實。在波蘭,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支持民族解放運動中的土地革命。在德國,無產階級政黨支持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君主的統治,但不能忽略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不能忽略推翻封建統治之后立即開始反對資產階級的統治。在《宣言》的1872年、1882年等“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雖然《宣言》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但具體運用則需要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他們或者根據新的歷史資料修訂了一些說法,或者根據新的歷史經驗作出了新的闡釋,或者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一些推翻資本主義的具體措施已經失去歷史意義。
歷史分析方法是馬克思、恩格斯得出“兩個必然”的基本方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依然需要從世界歷史的視角,結合具體的歷史情勢,運用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研究資本主義的新特點,發展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創新研究”(22BZX016)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