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數字經濟作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新興經濟形態,可以在既定的生產要素投入水平下,依托數據資源、數字技術和現代信息網絡實現指數增長模式,推動工業制造節能降耗與降本增效,是促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
以協同轉型為發展方向
協同推進數字化與綠色化是產業轉型的重要導向。數字經濟在推動能源互聯網建設、改善能源結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只有通過協同轉型有效降低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規避能源與碳回彈效應,才能保證數字經濟發揮出預期的節能減排效果。因此,數字技術與綠色技術的深度融合,尤其是相關共性技術的研發創新,是推動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轉型的“粘合劑”。
數字基礎設施綠色化是關鍵布局方向。數字經濟本身并不具備可持續性,互聯網運行與大數據分析均需要強有力的能源支撐,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物質資本投入也會引致大規模的能源資源消耗。因此,只有推動數字基礎設施綠色化、為數字經濟發展賦予綠色低碳底色,才能全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尤其需要加強算力資源統籌、調度和共享,提高算力資源利用效率。
工業制造體系智能化是根本實踐要求。將數字技術充分運用到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改造全流程中,是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要路徑。工業互聯網作為功能性平臺需發揮支撐牽引作用,帶動實體制造全產業鏈數據共享、管理協同、高效銜接,實現碎片化工業數據向具有商業價值的數據資產轉化。此外,還需推動人工智能科技企業與傳統制造“鏈主”企業協同合作,共同創新深度智能化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綠色制造重大場景落地。
四點著力推動協同轉型
針對不同區域特點規劃差異化發展路徑。我國不同區域和行業在信息技術開發、吸收與應用能力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推進速度也存在明顯落差。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長期重點發展能源密集型行業,應加快數字技術在能源、化工、鋼鐵、冶金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工業化信息化基礎較好地區,應聚焦高端制造和未來產業,豐富人工智能的工業應用場景與解決方案。
將高耗能和綠色低碳產業作為轉型升級重點行業。高耗能行業的設備專用性較強、資產重置成本較高,進行生產技術與流程革新的難度較大,需依托大數據技術和數字化集成平臺推動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以打造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先進產業增長極。綠色低碳產業數字化發展,是發揮數字化和綠色化融合發展乘數效應的關鍵,其中節能節水、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產業需探索全產業鏈改造方案,而綠色消費領域需創新綠色產品積分、溯源、認證機制。
將解決微觀主體的數字化轉型瓶頸作為突破口。激發數字經濟賦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微觀主體內生驅動力,就需要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全面重構制造流程與商業模式的系統工程。尤其是傳統工業企業,往往受益于原有的生產技術與設備,并受制于技術水平與管理能力,缺乏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動力。因此,有必要強化企業主動數字化轉型的意識,同時借助政策扶持與市場力量,重點突破傳統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瓶頸,全方位助力其快速度過轉型“陣痛期”。
強化“領跑”城市群宏觀載體的示范帶動作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廣州連續多年穩居數字經濟發展一線,成為全國數字化建設“領跑”城市,預期可對城市群其他城市產生帶動與示范作用。但是,城市群內其他城市與這些“領跑”城市之間在數字經濟發展軟硬件方面均存在巨大差距,使得其輻射效應難以充分發揮,亟須探尋激發城市群數字經濟發展空間溢出效應的有效途徑,以期在城市群范圍內率先打造綠色低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多措并舉實現協同轉型
在頂層機制設計方面,應提高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化轉型協調發展能力,通過優化ESG信息披露及綠電—綠證—碳交易市場聯動等機制,引導企業將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化轉型目標相掛鉤。同時,可針對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能力與降碳減污潛力進行準確評估,建設一批數字化和綠色低碳化協同發展示范項目。
在區域協同方面,應通過破除“數字鴻溝”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共享,推動跨區域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共享。比如,可支持以蘭州等為代表的中西部“一帶一路”樞紐城市大力發展算力產業,建設跨區域算力一體化供需對接平臺,以促進東部中高時延業務向西轉移,實現不同區域錯位發展。
在產業鏈聯動方面,應秉持數字化與綠色化融合發展原則,系統布局全鏈條數字化循環經濟體系、智能化綠色制造體系、智慧化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尤其可將數字物聯技術深度融合至綠色金融業務中,將生態足跡與碳足跡納入企業綠色項目融資參考指標體系。
在技術攻關方面,應針對能源系統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高財政補貼扶持與稅收優惠力度,加速推進基礎共性技術集中攻關、行業智能升級技術示范試驗、智慧系統與能源服務技術應用集成,為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在市場發展方面,應健全與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相適應的數據治理體系,整合工業領域碎片化數據資源,建設能源大數據共享平臺,打破“數據孤島”,建立跨行業、多品類的能源大數據庫,并積累相關數據資產,推動能源系統智慧化運行、科學化決策與精準化服務,充分釋放大數據價值。
在激勵牽引方面,應針對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難題,協助其對接科技企業及第三方咨詢服務機構,尤其要鼓勵科技企業開發更多能夠被應用于工業生產流程提質增效與節能降耗的數字化技術、產品與服務。同時,鼓勵企業積極引進工業智能化管理人才,推動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助力更多企業邁上“云端”。
(作者系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副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