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杜中兵在由四川火鍋協會主辦的“毛肚火鍋發展研討會”直播中發言,稱“火鍋不是服務底層人民”、“月薪5000你就不要吃巴奴,哪怕吃個麻辣燙”……。相關言論在網絡流傳后,迅速引發網友熱議。部分網友認為其言論帶有“歧視低收入群體”的傾向,并調侃“月薪一萬才能吃巴奴”。27日上午,巴奴毛肚火鍋創始人杜中兵回應“月薪五千不吃火鍋”言論稱,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他的)真實意思。杜中兵解釋稱,“火鍋不是服務底層人民”、“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鍋,吃些麻辣燙就好了”等幾句話不是連在一起說的,如果連在一起說,就會曲解他的本意。那么,當火鍋不再屬于大眾的時候,火鍋行業也開始了消費分層!
圖片源自網絡
2025 年 2 月 25 日,巴奴火鍋創始人杜中兵在行業研討會上的一席話,如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了輿論場的千層浪。"月薪 5000 就不要吃火鍋,吃麻辣燙就好" 的論斷,不僅刺痛了無數年輕人的神經,更撕開了當代消費社會的深層裂痕。這場看似荒誕的爭議背后,實則上演著一場關于階層分化、品牌定位與消費主權的現代寓言。
一、錯位的表達與撕裂的語境
當杜中兵在直播間侃侃而談 "火鍋不是服務底層人民" 時,他或許沒有意識到,這句話已悄然觸碰了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在消費主義浪潮席卷的今天,火鍋早已超越了簡單的飲食范疇,成為連接市井生活的情感紐帶。
按照企業故事講的,原本是重慶碼頭的纖夫們為了果腹,使用宰殺水牛后的無人問津的下水,誰也想不到進了城市,經過20多年的發展,毛肚火鍋居然能夠超過中餐價格,從價格上來說,杜中兵說的沒錯,人均單價一百多元,杜宇月入5000元的普通家庭來說,動輒大幾百元,確實有點奢侈了。只不過,這種話杜中兵不該在直播間里說,別人啃著饅頭呢,你吃肉還吧唧嘴。
毛肚火鍋到市井小巷的麻辣燙,這種起源于草根的飲食文化,承載著普通人對生活的熱望與期待,現在有故事了,被包裝了,不用在碼頭上用破石鍋做了,但普通人卻吃不起了。
盡管杜中兵事后反復解釋,其本意是呼吁年輕人理性消費、延遲滿足,但公眾的憤怒并未因此消解。這種認知偏差的背后,折射出精英話語與大眾語境的深刻割裂。當企業家站在行業峰會的聚光燈下,用 "底層人民"" 高消費 " 等術語構建論述框架時,他們或許早已忘記,那些在深夜加班后結伴吃火鍋的年輕人,那些在周末約見朋友時選擇火鍋店的都市白領,正是支撐起餐飲市場的基石。
二、高端化背后的品牌困境
巴奴火鍋的爭議并非孤例。近年來,餐飲行業的高端化浪潮愈演愈烈,人均消費300元的火鍋店、千元級的日料店、萬元套餐的私房菜,正在重構城市的消費版圖。這種趨勢的背后,既有消費升級的市場邏輯,也有資本逐利的推波助瀾。
但正如巴奴此前深陷 "天價土豆"" 羊肉摻假 "等事件所揭示的,高端化不應只是價格的堆砌,更需要價值的重構。當消費者在火鍋店為" 富硒土豆 "支付 18 元 / 5 片的價格時,他們期待的不僅是食材的品質,更是服務的溫度與品牌的誠意。
杜中兵" 月薪 5000 別吃火鍋 " 的論斷,恰恰暴露了高端化進程中最致命的陷阱——將消費能力等同于價值認同,用價格標簽割裂市場。
三、消費主權的覺醒與重構
在這場爭議中,最值得關注的不是企業家的失言,而是公眾的集體覺醒。當網友用 "我月薪 5000,偏要吃火鍋" 的戲謔表達抗議時,他們實際上在重申消費主權的神圣性。在物質豐裕的今天,消費已不再是簡單的經濟行為,而是個體表達自我、構建身份認同的重要方式。
這種主權意識的覺醒,正在重塑商業世界的游戲規則。從蜜雪冰城的 "雪王" 到瑞幸的 "醬香拿鐵",那些深諳大眾心理的品牌,總是能在品質與價格之間找到完美平衡點。而巴奴的教訓在于,當企業試圖用價格筑起階級壁壘時,最終只會失去最珍貴的市場信任。
在這個萬物皆可標價的時代,火鍋的溫度不應被冰冷的數字定義。它可以是深夜加班后的慰藉,可以是朋友聚會的歡樂,可以是家庭團圓的象征。當企業家站在云端指點消費時,或許更應該俯身傾聽市井煙火中的真實訴求。畢竟,真正的高端,從來不是價格的堆砌,而是對人性的尊重與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