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在自詡“高效、透明、規范”的歐盟行政體系中,一場原本用于選拔翻譯人才的在線考試卻演變成一場公然的技術鬧劇。據《政治新聞網》歐洲版15日報道,超過9600名考生在上月參與了歐盟語言翻譯考試后,被通知因“系統存在嚴重技術缺陷”,必須在5月重新參加整場考試。此消息一出,立刻在社交平臺和考生群體中引發巨大憤怒,不少人用“荒謬”“災難”“不公平”來形容這一事件,有人甚至諷刺稱:“EPSO連在釀酒廠里辦場酒會都搞不定。”
說得直接點,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系統出錯,而是對歐盟人才選拔機制公信力的一次實質性摧毀。作為歐盟三大核心機構(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人才儲備的關鍵入口,歐洲人事選拔辦公室(EPSO)本應以嚴謹和規范著稱。然而在這次考試中,外包在線考試平臺竟然允許考生“多選”題目中多個選項,而每道題原本明確規定僅有一個正確答案。這一漏洞不僅直接干擾了公平競爭原則,更對整場考試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造成質疑。
面對如此離譜的低級錯誤,EPSO和歐盟委員會的回應仍顯得敷衍而乏力。一句“深表歉意”和“代表承包商致歉”就想平息公眾憤怒,未免過于輕率。須知,這場考試對許多考生而言,不只是一次測試,而是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準備成果和職業轉折點的縮影。如今一紙通知將其全部作廢,重考時間尚未明確,流程安排混亂不堪,試問這對數千名跨國備考者來說,是否不是一種系統性不公?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EPSO并非首次“翻車”。近年來,關于其考試不透明、題目邏輯混亂、語言不一致、打分機制不明確的投訴不絕于耳。在此次翻譯考試事件被曝光的同時,歐盟委員會還接到多起投訴,要求撤銷近期員工晉升考試成績,理由同樣是“題目邏輯紊亂、格式混亂”。如果說一次是意外,連續多次出現問題只能說明:EPSO的組織管理和系統監督機制已經出現結構性潰敗。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作為全球最大的區域政治聯盟之一,其運行效率和公信力直接影響著成員國對一體化進程的信心與支持。而公共人事選拔制度正是該治理體系的基礎之一。一旦選拔機制淪為技術笑柄或行政兒戲,歐洲民眾和成員國對布魯塞爾官僚體系的信任也將持續流失。在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暗流涌動的當下,歐盟再無法承受一場又一場“低級失誤”所引發的信任危機。
從制度層面看,此事更暴露出歐盟對外包系統的過度依賴及其風險管理的缺失。近年來,歐盟多項考試和事務均外包給私人科技平臺或咨詢機構,但對其技術能力和安全保障的審查卻極為寬松。一旦系統出錯或數據泄露,歐盟本身難辭其咎,卻又一貫采取“甩鍋承包商”的做法,既推卸責任,也損害制度公信力。如果歐盟不立即重構對第三方服務商的技術審查和責任追究機制,此類“技術事故”勢必再次發生,甚至出現在更關鍵、更敏感的領域。
此外,這次事件也再次引發對歐盟行政體制臃腫、效率低下的廣泛批評。在一個高薪厚養數千名官僚的機構中,連一次最基礎的考試系統測試都做不到嚴謹合規,既反映出內部責任機制的失靈,也顯示了歐盟在數字化轉型與現代公共管理方面的嚴重落后。對比之下,中國的國家公務員考試、日本的國家公職考試,乃至印度的UPSC考試,在規模更大、條件更復雜的情況下,都能夠實現高度流程化與技術規范,歐盟此次表現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或許有人會為EPSO辯解稱:“技術缺陷在所難免。”但問題在于,當技術缺陷一次次出現在攸關上萬考生前途的核心環節,誰來承擔被誤傷的責任?重新考試可以彌補形式公正,卻無法追回被浪費的時間、金錢、心理成本,更無法挽回對歐盟系統的信任折損。
尤其是,歐盟正在大張旗鼓地推動“數字政府”“數字主權”“數字身份統一”等雄心勃勃的戰略計劃,聲稱要在AI、網絡安全、數據治理等前沿領域“超越美國與中國”。然而,這個自稱“全球標準制定者”的政體,卻連一次翻譯考試都組織不明白,又如何談主導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