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醫院的時候,總能看到病人給大夫送的錦旗,上面寫著“懸壺濟世”。
如果哪位大夫的房間掛得錦旗多,那就說明這名大夫醫術越高超。
不過這“懸壺濟世”中的“懸壺”又是什么意思,也沒見醫院門口掛著什么“壺”……
懸壺濟世
對于“懸壺濟世”這個詞,有很多現代網友腦洞大開,表示去醫院治病時需要輸液,掛吊瓶就是“懸壺”。
對于這個回答,別看有些“離譜”,但其實非常接近古代的“懸壺濟世”了。
因為古時候的大夫也會將熬制好的湯藥和丹丸放在容器里,然后背著藥物走街串巷,為病人療傷治病。
只不過那時候并沒有“輸液”這一治療方式,大都是直接服用。
而這個裝湯藥的容器,大都是用的葫蘆,所以古時候大夫的“懸壺”懸的便是葫蘆。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見到大夫背著一個葫蘆,好像是所有大夫約定成俗的習慣。
其實吧,這主要歸功于南北朝時期的一本史書的傳播。
這本書叫《后漢書》,書中用頗為“神話”的筆法寫了一名市井小吏變成救世名醫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費長房,他本是管理市井商鋪的官吏,有點像現在的城管。
有一天,他在巡視商鋪的時候,發現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翁在街頭售賣丹藥。
這在古代非常常見,即便在現代的很多古裝劇中,也能看到有人在街頭賣藝,售賣跌打損傷藥品的。
一般來說,想要在街頭賣藥都得有兩下子功夫,畢竟沒有表演,空口干喊誰來買?
而這名老翁卻不叫不喊,只是靜靜地坐著,等著顧客上門。
很快,一天過去了,并沒多少人來買他的藥。
這引起了費長房的好奇,因為他發現老翁雖然年邁,但一身衣服穿得干凈,一點不像走江湖賣藥的。
而且按照他這種賣法,一天下來別說賺錢了,可能連溫飽都難以維持。
眼見天色漸暗,費長房便站在閣樓之上,看著老翁收攤。
只見老翁將掛在竹竿上的葫蘆取下來,然后把偌大的攤位和藥材一股腦子倒進葫蘆里……
隨仙學醫
親眼目睹了這一幕,險些把費長房嚇壞了,因為那葫蘆也就正常大小,壺口也就手指粗細。
可在老翁手中,那葫蘆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攤位和丹藥一碰到壺口全都變小了,競相涌進去。
費長房用力揉揉眼睛,確定自己沒有看錯后,他感覺這老翁肯定不簡單,應該是隱世的老神仙。
于是他急忙跑下閣樓,來到老翁身邊,想見識一下葫蘆的厲害。
老翁見他心思單純,態度誠懇,便邀請他第二天再來。
第二天,費長房應邀而至,而老翁也沒有食言,牽上他的手沖著壺口輕輕一躍。
只見那個葫蘆口就像黑洞一樣,空間和時間都被無限拉長,而兩人也極速縮小,進入了葫蘆腹中。
來到葫蘆肚里面,費長房這才發現里面別有洞天,宮殿樓宇一應俱全更有靈氣仙鶴環繞,仿佛是一個異世界。
對此,老翁坦然承認自己確實是仙神,此番下凡就是尋找有緣之人。
兩人一見如故,便在葫蘆里面飲酒論道,一喝就是一整天。
費長房本想跟著老神仙修仙問道,但又擔心家里人擔心,一直猶豫不決。
老神仙為了斷他的凡塵執念,便用一根青色的竹子化作他的模樣,讓費家人以為他已經去世了。
這一幕讓費長房看得目瞪口呆,因為他明明就站在家人的面前,可眾人卻看不見他。
見家人將“他”埋葬后,費長房便離開市井之中,跟著老神仙進入深山老林修行仙法。
而費長房自己也非常有天賦,他可以脫掉鞋子踩在荊棘之上,也可以立在一群老虎中間巋然不動。
為了鍛煉膽量,他還用腐朽的繩子懸起萬斤巨石,而他躺在搖搖欲墜的巨石下面呼呼大睡。
即便有千萬條毒蛇來咬繩子,他都不為所動。
老神仙見他有如此定力,便讓其吃下糞土,如果依舊不為所動,那就教其長生之道。
明明已經熬過了前面幾大難關,可偏偏面對這糞土,費長房是一口都吃不下去。
老神仙見他這樣,便認為他依舊沒有仙緣,便給他了一根竹棍,讓其返回凡間。
他明明只跟著老神仙學了十幾天法術,可在他回到老家后,卻發現已經過去了十幾年。
費家人都以為他已經死了,畢竟當年親手埋葬的他的“尸首”。
為了證明自己是真的,費長房讓家里人掘開墳墓,里面果然沒有尸首,而是一截青色的竹子。
雖然費長房沒有修成長生不老,成為真正的神仙,但他跟著老神仙修行了十幾天,也學到不少絕世醫術。
于是他開始學老神仙,在竹竿上綁上一個葫蘆,到處行醫濟世,祛除鬼魅,深得百姓愛戴。
可隨著他四處驅鬼治病,最終落得個悲慘下場……
為何懸壺
以上這個故事,便是“懸壺”的由來。
雖然這個故事的結尾是個悲劇,主角下場也比較悲慘,但還是有很多大夫愿意背著葫蘆四處行醫。
難道古時候的大夫不怕“鬼魅之物”找上門嗎?
其實故事是故事,古人也并非皆是“迷信”之人,身為大夫的他們也懂得“物盡其用”這四個字。
因為現代制作容器的材料比較多樣化,比如可以用銅鐵材質,也可以采用玻璃和塑料……
但在古代,商周時期才大規模出現銅制品,鐵制品也是到了宋朝才開始興起。
古代盛裝液體的容器大都是陶罐,畢竟瓷器太貴太脆了,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即便能夠擁有鐵壺或銅壺,熬制的湯藥也不適合裝在這些金屬容器里面,因為容易引起變質。
同時,陶罐又笨重,眾人選來選去,最終選擇了自然生長的葫蘆。
首先,葫蘆的成本非常廉價,只要定期澆水,避免蟲害,秋天就能得到一堆完好的葫蘆。
再者,葫蘆的開口可以做得非常小,密封性也可以得到保障,湯藥長時間不會變質。
不過最重要的是葫蘆非常輕巧,隨身攜帶十分方便。
對于走街串巷的郎中來說,葫蘆也就成了他們盛裝湯藥和丹藥的最佳容器。
為了避免湯藥傾灑,郎中就會將葫蘆懸掛起來。
時間一久,百姓們一見懸掛葫蘆的人,就知道游方的郎中來了。
因為古時候能讀書識字的人非常少,即便認識字,第一選擇也是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
所以能夠認識字,又愿意行醫治病的人非常少,救死扶傷的好郎中也就更少了。
每當看到大夫,百姓們就像看到了神仙下凡。
時間一久,大家就將“懸壺”和“濟世”連在一起,稱大夫都是“懸壺濟世”的轉世神仙。
雖然現代醫療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不過我們也應該對大夫懷有感激之情,畢竟他們也非常不容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