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浙江衛視把優酷播完的《掌心》重新端上黃金檔, 數據顯示,二輪劇的采購成本僅為新劇的1/10甚至更低,某些N輪劇甚至只需幾萬元就能拿下黃金檔。 這種"短劇搶占至2.3小時的困境中,被迫選擇的生存策略。 曾經風光無限的衛視黃金檔,如今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價值坍塌。北京衛視開創性地將網劇《風起洛陽》從優酷硬盤里挖出來回爐重造,這種操作堪比餐飲界的預制菜——不圖新鮮,只求別讓檔期空著。 更魔幻的是,東方和北京衛視聯播的《蠻好的人生》,本質是撿央八首播后的"殘羹",這種"央媽試毒,衛視跟風"的模式,赤裸裸暴露了傳統平臺的保守與困頓。 在這場生存游戲中,短劇正在對長視頻實施降維打擊。當觀眾沉迷于"女主一集離婚、三集復仇、十集上市"的劇情時,衛視還在用45分鐘鋪陳"竇驍給劉詩詩暖手"的慢鏡頭。 2025年Q1短劇市場規模已突破500億元,超越電影總票房,而衛視黃金檔收視率集體跌破0.5%的殘酷現實,恰似給傳統電視劇敲響的喪鐘。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當芒果TV+騰訊視頻聯手對湖南衛視進行"降維打擊",《成家》網播比上星早2天的操作,徹底撕碎了"臺網聯動"的最后體面。 這就像外賣平臺逼著五星級酒店賣半成品,還要接受"你家佛跳墻不如我家麻辣燙點擊量高"的現實。有劇粉哀嚎:"等電視播到求婚戲,微博超話連離婚文學二創都出來了!" 在這場傳統與革新的拉鋸戰中,衛視的轉型嘗試顯得格外笨拙。北京衛視把安全教育主題晚會塞進黃金檔,江蘇臺用《健康大問診》填補劇集空窗,這種"火鍋店改賣保健品"的荒誕轉型,暴露了平臺在內容創新上的黔驢技窮。 某衛視2025招商手冊上"二輪劇片頭廣告位打八折"的標語,更像是對金主轉投抖音短劇市場的絕望挽留。 當00后認為"電視機只是個裝飾性智能音箱",當父母輩學會用投屏追《與鳳行》,這場戰役早已不是簡單的收視率之爭。數據顯示,30歲以下觀眾通過電視觀看劇集的比例已不足15%,這預示著大屏生態正在經歷存亡之戰。 或許未來的某天,我們會懷念這個"邊罵邊看《掌心》"的夜晚——畢竟等到電視臺變成歷史課本里的名詞時,連罵的機會都沒有了。 你最近一次完整看完的衛視劇是哪部?是守著電視機追完,還是在短視頻刷完所有精華片段?來評論區聊聊你的"考古"經歷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