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知道現在外需不好做,都要做內需,但其實消費很早就開始炒了。
炒到現在有多少消費股真正漲得非常好呢?其實大家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因素!
今天我就給大伙詳細講講。文章末尾還有超實用的股市數據干貨,一定別錯過!
一,告一段落
現在我們其實都有感覺,關稅對市場的情緒沖擊告一段落了。
之前關稅消息引發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如今隨著相關澄清與市場消化,恐慌拋售潮逐漸平息。
不過,關稅對各公司業務層面的實際影響,短期內還不清楚。畢竟這需要參考四月份乃至二季度的詳細數據。
所以市場期望內需要挺身而出,填補外需可能留下的部分缺口。當前市場中的資金,大多圍繞內需概念尋找機會。
就拿消費領域來說,關于服務消費行動計劃的摘要已經發布,后續一系列具體落地動作將陸續登場。
然而,消費行業與數據緊密相連,只有當數據實實在在地呈現出改善態勢,板塊才有望走出持續上漲的趨勢。
在此之前,僅靠預期進行博弈,大概率只能帶來股價的上下波動。
二,散戶該怎么做?
雖然從短期來看,指數層面不存在顯著的風險。昨天GJD依舊是尾盤開始異動,釋放出強烈的護盤信號。
可以預期,本周內指數都會有悉心照料,接下來幾天市場整體風險可控。
但散戶不能因此掉以輕心,特別是在當下市場圍繞內需發力的階段,不要被各類穩內需的新聞報道牽著鼻子走,陷入慣性思維,誤以為只要投身內需板塊就能穩賺不賠。
實際上,消費概念從1月份就已開啟炒作,時至今日,真正成功實現股價持續上揚的又有多少?
很多散戶在市場中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市場上稀有的有價值的信息通常是到不了散戶的手里的,散戶也不具備專業的分析能力,所以常常會判斷錯誤。
但是機構掌握著股價的定價權,還有著信息優勢和專業分析信息的能力,機構對市場的認知肯定更加清晰,所作出的選擇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所以,我們不應該只看概念,而要把目光聚焦到機構的行為上。
最具潛力與價值的地方,機構肯定比散戶提前發現,并且持續交易,我們唯有緊緊跟隨資金的步伐,才不會盲目跟風,追漲殺跌,看下圖:
我有個用了十多年的大數據系統,最近用它分析了消費股中「探路者」和「TCL智家」的機構交易情況,還做出了一張數據圖。
圖里橙色柱子就是「機構庫存」數據,通過它,機構資金的操作一目了然。
很多人以為機構交易很復雜,其實現在計算機技術厲害,到處都搞量化分析。用量化大模型分析交易數據,就能知道機構資金交易的套路。
從這張圖能明顯看出,「機構庫存」數據越活躍,股價漲得越兇。
像「探路者」,從1月13日開始到現在已經漲了60.67%,賺錢效應明顯。
可「TCL智家」就不一樣了,從1月13日開始就漲了幾天,之后立馬回調,到現在已經跌了30.85%。
說到底,股價漲跌主要取決于資金的行為。機構大資金頻繁買賣的股票,往往后續上漲潛力更大。
下面這張圖匯總了5000多只股票,哪些有機構資金參與,一眼就能看清楚。
這張圖中哪些股票有「機構庫存」數據,哪些連續2到3天一直有,都能看得明明白白。
機構資金的走向向來難以捉摸,大家可一定要持續留意。
今天先講到這兒啦,要是還想了解更多超實用的股市干貨,務必關注我!
聲明:
我分享的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侵權問題馬上處理。
我不推薦具體個股,也沒有會員群,和任何組織都不存在利益關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