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自駕旅游進入江西婺源篁嶺,金色的油菜花海隨風起伏,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田園畫卷。然而,這幅美麗的圖景正被一些游客的無知與自私撕扯得支離破碎——隨意踐踏花田、折損花枝、丟棄垃圾,這些行為不僅傷害了農民辛勤勞作的成果,更折射出當代社會一種令人憂慮的精神匱乏。當我們以"欣賞"之名行"破壞"之實時,是否意識到自己正在成為自然美與農耕文明的劊子手?油菜花田里的每一道傷痕,都是對文明的叩問,對道德的考量。
油菜花并非僅供觀賞的擺設,而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經濟作物。從播種、施肥到田間管理,每一株油菜都凝結著農人無數的心血與期待。有農民算過一筆賬:一畝油菜田平均可產油菜籽約150公斤,按市場價計算能帶來近千元收入;若遭到游客大面積踩踏,可能導致減產三成以上。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后,是農家人一年的希望與生計。在江西婺源,不少農戶反映,花期過后總能在田里清理出成堆的垃圾和被踩倒的植株,直接經濟損失可達數萬元。更令人痛心的是,某些游客面對勸阻竟理直氣壯:"不就是幾棵菜嗎?值得這么大驚小怪?"這種將他人勞動成果視為無物的傲慢,暴露了城市人群對農業生產的驚人無知與對農民勞動的極端輕視。
深入分析這種"傷花"行為,我們會發現其根源在于現代人日益膨脹的自我中心主義。社交媒體時代,"打卡"文化扭曲了人們欣賞自然的初衷——照片中的自己比眼前的花海更重要。為了獲取一張"人在花中笑"的完美照片,不惜踩入禁止進入的區域;為了制造"花瓣雨"的浪漫效果,肆意搖晃花枝。北京林業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的游客承認曾在景區做出不文明行為,其中近半數是"為了拍出好照片"。這種將個人審美愉悅凌駕于生態保護與公共道德之上的行為模式,反映出消費主義對自然價值的異化:自然不再是需要敬畏的生命共同體,而淪為滿足感官刺激的消費對象。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警告:"文明人已經變成了一種相對的存在,這種存在只存在于他人的意見中。"當我們在花田里為點贊數而瘋狂時,是否已淪為社交媒體的奴隸?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構建"欣賞而不占有"的新型生態倫理。日本著名的"足利花卉公園"管理經驗值得借鑒:園區通過精心設計游覽路線、設置足夠多的拍照點、安排志愿者引導等方式,讓游客在不傷害花卉的前提下獲得審美滿足。更重要的是培養公眾對自然與農耕的共情能力——杭州某小學開展的"我是小農人"活動中,孩子們參與油菜種植全過程,最終沒有一人忍心踩踏自己種出的花田。這種通過親身勞動建立的情感聯結,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量。法律層面也需完善,婺源當地政府已開始對嚴重破壞農作物行為進行處罰,首批案例中最高罰款達2000元。只有形成"教育—引導—懲戒"的完整體系,才能讓游客在欣賞美景時保持必要的克制與敬畏。
站在篁嶺的高處俯瞰,那些被踩踏出的"小路"如同金色海洋中的丑陋傷疤,刺痛著每一個真正熱愛自然的人的眼睛。油菜花田的悲劇不過是我們這個時代精神困境的一個縮影:在物質豐裕的表象下,隱藏著對生命敬畏感的嚴重缺失。要治愈這種文明病,必須重建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不是支配與被支配,而是共生與互惠。下一次當我們舉起相機時,請先問問自己:究竟是要記錄美的瞬間,還是要以美的名義制造破壞?答案的不同,將決定我們配得上怎樣的自然,配得上怎樣的文明。唯有學會在欣賞時保持距離,在熱愛中懂得節制,人類才能真正與這片土地上的萬千生命詩意地棲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