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名為《淘金米》的藝術展在社交平臺引發爭議。展覽中將5噸普通大米與500克黃金大米混合,供觀眾現場“淘米尋金”,引發不少網友質疑其奢靡與浪費糧食。面對輿論發酵,4月16日,藝術家楊燁炘對此作出公開回應,否認展覽存在浪費行為,強調“黃金有價,糧食無價”,并解釋其創作背后的深層寓意。
據介紹,《淘金米》展覽將極少量“金米”混入5噸普通大米中,觀眾需以篩米工具逐粒尋找金米。該裝置藝術形式意在映射當下社會對金錢與物質的盲目崇拜,借此喚醒人們對糧食、自然資源與基本生活保障的再思考。楊燁炘表示:“在一個越來越浮躁的世界中,我們不斷追逐金錢,卻往往忽視了真正維系生命的,是一粒??此破胀ǖ拇竺??!?/p>
對于“是否造成浪費”的質疑,楊燁炘回應稱,展覽用米均為回收專用渠道采購,不會流入市場也不會被隨意丟棄,展后將按照藝術品處理流程收藏或再利用。同時,部分參與者在展覽結束后也將部分“淘米”帶走作為紀念,不存在隨意丟棄與過度消耗的情況。主辦方工作人員也表示,所有大米均登記管理,展后將進行統一收回、再創作或轉為公益用途。
盡管藝術家的回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爭議,但輿論分歧依然存在。有網友認為該展覽本意良好,通過極具沖擊力的方式傳達價值反思,是藝術對現實的有力回應;也有聲音指出,糧食本應被尊重和節約,任何“象征性浪費”都不應被美化,尤其在全球部分地區仍存在糧食短缺背景下,更應警惕“打著藝術名義的過度消費”。
對此,相關文藝評論人士表示,《淘金米》事件反映出當代藝術與公共道德之間長期存在的張力。一方面,藝術不應被“唯效率、唯實用”束縛,應保有探索與批判的自由;另一方面,公共資源的使用邊界與社會接受度也不容忽視。藝術家在追求表達張力的同時,更應考慮社會情緒與價值共識的平衡。
目前,《淘金米》仍在展出中,主辦方稱將根據觀眾反饋進一步完善展覽內容與方式,也歡迎公眾理性討論,推動藝術與社會責任之間的良性互動。事件的持續發酵也提醒當代藝術創作者與機構,在追求藝術沖擊力之余,更需兼顧公共倫理和社會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