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黃鶴樓背后還藏著這么多故事
黃鶴樓勝景天下,純陽圣跡遺鄂川。黃鶴樓,一個充滿詩意與傳奇的名字,享譽天下。相較武漢黃鶴樓,成都新津也有一座黃鶴樓,在川蜀大地頗具知名度。今天,讓我們走進新津黃鶴樓,領略這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非凡的建筑華章。
始建民國,儒林前導
黃鶴樓位于成都市新津區,地處南河之畔、新邛路側,為“古今第一忠孝儒林”純陽觀的前導建筑。據《新津縣志》記載,黃鶴樓的修建,與民國時期四川著名軍政人物王陵基有關。王陵基,字方舟,人稱“王靈官”,四川樂山人。早年加入同盟會。抗戰時期,曾擔任第30集團軍總司令,編入第九戰區,參與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長衡會戰,并取得了麒麟峰、萬家嶺等戰斗勝利,為我國抗戰勝利立下了不朽戰功。
黃鶴樓遠景照
據《新津縣志》《新津文化體育志》記載,新津黃鶴樓修建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其形制仿武昌黃鶴樓,三重檐歇山式磚木結構建筑,高24米,氣勢恢宏!在空間布局上,黃鶴樓與純陽觀遙相呼應。黃鶴樓臨河,作為前導建筑,以凌云之勢引入忠孝儒林。純陽觀內,忠孝二亭,高大挺拔,恢弘崇麗。黃鶴樓與忠孝亭成“品”字布局,三足鼎立、樓亭對峙、相映生輝,在成都平原鋪陳出最后一組大型磚木建筑華章,構建出“至大至剛充塞天地,純忠純孝冠絕古今”的宏大忠孝建筑敘事,凸顯出“孝于家,忠于國,任他邪說诐行,此理定昭天壤”的強大忠孝文化自信。
“古今第一忠孝儒林”純陽觀
呂祖遺韻,忠孝千古
黃鶴樓主供道教全真派祖師呂洞賓,龕塑呂洞賓跨乘黃鶴像。呂洞賓是道教史上的著名內丹家,在中國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繼承儒家忠孝倫理思想,把忠孝誠信、遜悌謙恭、仁義禮智,作為道教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著有《忠孝誥》,勸誡世人盡忠行孝,整齊人倫,和諧社會,強調“莫大神通,全在忠孝”“忠孝二端,為天地間第一根本”。
山西永樂宮純陽觀壁畫《武昌貨墨》,畫面黃鶴樓樓閣聳立,是古代工筆界畫的典型作品。
樓檐下有“黃鶴樓”黑底金字大匾,由書法家黃光祖題寫。樓門前橫額上書“道氣長存”四字,配以楹聯“關呂集彝倫,忠孝千古,忠義千古;鄂川留圣跡,武昌一樓,武陽一樓。”,該聯構思巧妙,借忠義圣人關羽、忠孝神仙呂洞賓,弘揚忠孝思想,并類比“天下江山第一樓”武昌黃鶴樓,令人回味無窮。
黃鶴樓樓門名聯
蜀中名樓,川西勝跡
黃鶴樓為磚木混合結構,三層灰筒瓦歇山建筑。該建筑結合了傳統川派“樓、亭、閣”典型特點,又融合了西方建筑構造手法,為現代古典建筑之瑰寶,是研究成都平原民國時期樓閣建筑的寶貴范例。
黃鶴樓建筑點云模型(正立面)
建筑平面布局采用傳統的軸線對稱方式,以中心線為軸,左右對稱,布局規整。樓層之間,通過兩側步梯聯通,利用樓中平臺、檐下圍廊,打造豐富的空間效果。建筑周邊,將建筑景觀與晏河河道、廊亭庭廡、綠地空間等與周邊融通,形成樓河相依、樓廊相連、樓園相諧的“微園林”休閑場景。
黃鶴樓建筑點云模型(側立面)
黃鶴樓立面圖
黃鶴樓剖面圖
黃鶴樓文物建筑莊重,外形美觀大方,氣勢雄偉挺拔。在細部構造上,吊瓜、撐弓、掛落、欄桿、樓梯等的制作也較為精細,構件比例適當,工藝精巧,自然美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修繕保護,傳承文脈
1985年7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純陽觀(含黃鶴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黃鶴樓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實施黃鶴樓建筑維修,整治建筑周邊水系,修砌紅砂條石保坎,加固河邊護堤。
2006年,實施黃鶴樓保護修繕,新修沿河石條河堤,新建廊亭。
2015—2016年,實施黃鶴樓建筑揭頂維修。
2022年,完成黃鶴樓文物建筑建檔測繪。
2023、2024年,結合純陽觀整體維護修繕項目,完成黃鶴樓建筑維護及環境整治。
數字賦能,場景再現
黃鶴樓文化空間,主要包括一樓數字文物展區,于2024年建成;二樓純陽觀黃鶴樓歷史文化展區(方志驛站),于2025年春節前建成開放,集成展示純陽觀、黃鶴樓的歷史文化及建筑特色。
純陽觀黃鶴樓歷史文化展區平面圖
純陽觀黃鶴樓歷史文化展區導覽圖
其中,數字文物展區,通過三個分主題,展覽展示古蜀寶墩文明、觀音寺佛教藝術及館藏珍貴文物等文物風華,打造新津首個文物數字展覽新場景,讓新津文物“有聲有色”“鮮活可觸”。
黃鶴樓數字文物館—觀音寺佛教藝術展區
黃鶴樓數字文物館—寶墩古蜀文明展區
純陽觀、黃鶴樓歷史文化展區(方志驛站),主題為“忠孝千古·傳承百年”,包括純陽勝景、黃鶴名樓、冠絕古今、千古風華四個分主題,從歷史內涵、建筑特色、園林布局、史志傳說及楹聯故事等四個維度,對純陽觀、黃鶴樓進行歷史文化深度解讀,通過珍貴歷史照片、檔案資料,見證純陽觀與黃鶴樓的百年滄桑變遷,領略這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非凡的建筑華章,感悟那深深植根于千年新津大地的忠孝道義傳承。
純陽觀黃鶴樓歷史文化展區
展區還存放有《新津縣志》《新津史話》《南河印象》《新津燈謎志》等新津地方志書籍,供游客閱覽。通過將文物建筑、忠孝文化與史志文化進行深度融合,提升群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新津文化的感染力和輻射力,營造知史愛國、讀志愛鄉新場景。
來源:方志新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