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現(xiàn)代中國革命史所塑造出來的世界級的偉人,他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縮影,但是他同樣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
《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埃德加·斯諾就曾說毛主席擁有“農民的個人習慣”,毛主席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說:“我就是一個農民。”
毛主席農民的習慣表現(xiàn)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中,對毛主席有這樣一段描述:
然而我非常懷疑,他是否能夠博得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的敬仰,也許這并不完全因為他有非凡的頭腦,而是因為他有農民的個人習慣。巴菜托(1848-1923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通俗資本論》的作者)的中國門徒們也許要嫌他粗魯吧,我記得有一天我和毛澤東談話的時候,看見他心不在焉地松下褲帶,搜尋著什么寄生物——不過話得說回來,巴菜托要是生活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中可能也非搜尋一下不可。
但是我可以斷定,巴菜托決不會當著紅軍大學校長的面松下褲子的——我有一次訪問林彪的時候,毛澤東卻這樣做過。小小的窯洞里非常熱,毛澤東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脫下了褲子,看著壁上的軍用地圖,仔細研究了二十分鐘——偶然只有林彪插口問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毛澤東一概知道的。他隨便的習慣和他完全不在乎個人外表這點相一致,雖然他有條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將軍和《中國外人錄》中的政治家的照片一樣。
斯諾筆下的毛主席生動而且形象,他繪聲繪色地描寫了毛主席不拘一格的性格和農民般的習慣。
毛主席就是這樣一個坦率、真實、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他屬于農民的那一面。
一、毛主席撫摸著玉米秸的桿子,面部露出了農民所特有的喜悅
那是在一個酷暑的下午,毛主席在工作完之后,打算外出散步。接到命令的司機周西林很快就將毛主席的汽車開了過來,送他和隨行人員們往安定門外開去。
在安定門外隨處可見長勢喜人的農作物,汽車開到北郊的一個村莊東側,毛主席便示意司機停下車來。
下車后,毛主席向路的西側走去,來到了一塊長勢茁壯、茂盛的玉米地。粗而挺拔的玉米稈有兩米多高,寬寬長長的葉子向玉米稈的兩側伸展開來,呈現(xiàn)出一張弓的形態(tài)。粗大的圓錐狀玉米苞谷突出在秸稈的腰部,淺綠色的玉米苞谷皮和墨綠色的葉子,襯托著粉紅帶綠的、嫩紫的穗須,顯得格外婀娜嬌美,垂落在翠綠色的玉米苞頭前,似含羞的嬌態(tài)非常鮮艷可愛。
面對這一排生機勃勃的景象,毛主席用雙手撫摸著玉米秸的稈子,面部露出了豐收在望時農民所特有的喜悅的笑容。
二、一下火車,毛主席看到兩位農民站在數(shù)百米外的打谷場上,立刻便向那里走去
1952年,毛主席去視察黃河的時候,毛主席的專列來到蘭封車站。當時的天才蒙蒙亮,在小車站的叉道上可以聽到一二里外的小山村中傳來的公雞報曉聲。毛主席帶著隨行人員,迎著初升的太陽,向著遠處的村莊走去。
這時,灑落的陽光正好斜射在一座打谷場之上,把打谷場染成了一片金黃。在打谷場的東側,有一對父子模樣的農民正在辛勤地勞作。
毛主席一眼就看見了他們,便馬不停蹄地向他們走去。當毛主席來到兩位農民的面前,他親切地向他倆打招呼,并且與他們一一握手。農民黝黑的面龐上,綻開了燦爛的笑容,興奮地與毛主席交談起來。
“今年收成怎么樣?”毛主席關切地問。
“還行嘍!”年輕的農民憨厚地說。
“這里的土質不好,鹽堿地多,有的收成不行,不怎地。”年長的農民真實地回答。
“夠吃嗎?”毛主席又關心地問。
“解放后,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都是為自己種田,夠吃!”年輕的農民肯定地回答,年長的農民在一旁吸了一口煙,也點了點頭表示肯定。
毛主席接著為農民獻計說:“只要改造鹽堿低洼地,就能夠提高糧食產量!”
“能行?!”年長的農民饒有興趣地問。
“能行!”毛主席肯定地說。
接著毛主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他們解說了怎么治沙、治鹽堿、治洼地。兩位農民專注地聽著,臉上不時浮現(xiàn)出欣喜的笑容。
在談話臨近結束的時候,毛主席又補充道:“要靠農民組織起來,生產形式再大一點,才能解決農田改造工程。”
告別了打谷場的兩位農民,毛主席一行順著一條小路向西繼續(xù)走去。
三、“毛主席您來了啊!斯大林來了沒有哇?”老婦站在土埂上喜悅地喊道
毛主席一行繼續(xù)往前走,在不遠處的一座山坡上,星星點點地點綴著不少的農舍。毛主席帶領著大家爬上了山坡,來到一家農戶家里。
此時,一位五六十歲的女主人坐在一個小板凳上,她的面前放著一個大而圓的籮筐,籮筐里是玉米棒子,她的雙手正在籮筐里不斷地脫著玉米粒。
毛主席緩緩地坐在女主人對面的板凳上,親切地問道:“你家里的其他人呢?”
“老頭子一早起來,就去趕集了。”女主人忙著手中的活計,并沒有抬頭。
“打的糧食夠吃嗎?”毛主席繼續(xù)問。
“打得不多,鹽堿地不愛長。”女主人繼續(xù)低著頭說。
“啊!”毛主席深切而又同情地應了一聲。
女主人至始至終地低著頭脫著玉米粒,并沒有意識到來到這里跟她噓寒問暖的人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站立起來,向女主人告別說:“我們要走啦!”
“你們要走啦,不喝點水呀!”女主人客套地說道,但是她還是沒有抬頭。
“不喝啦!”毛主席客氣地回到,然后便邁著沉重的步子,走出了門外。
毛主席順著下坡往回走,剛走幾步,就迎面遇上了一位老農。在交談之中才知道,這位老農就是剛才那戶人家的男主人,剛剛趕完集回來。
在告別了老農之后,毛主席繼續(xù)往坡下走,正走在半坡道上,背后突然傳來一聲急促而又高亢的聲音。
是剛才那位老婦的聲音:“毛主席啊!您來啦!”
大家都被這聲音給拽住了腳步,紛紛轉過頭去。只見一位消瘦的老婦人站在山坡上的土埂上,笑瞇瞇地張著嘴,少了幾顆牙齒,面龐上布滿了深深的橫紋。她的兩條腿站得并不穩(wěn)當,因為她留著一雙舊社會強加給她的小腳。
想來大概是老農回家之后,告訴了她毛主席來訪的喜訊。于是她不顧自己不便的雙腳,急匆匆地趕來,邊跑邊喊,希望能用她這喊聲再挽留毛主席一會兒。
毛主席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他舉起了右手,輕輕地擺動了幾下,向她致意。
老婦人看清了那高舉的右手,也看清楚了毛主席的面容。她的面孔笑得跟一朵花一樣,這就是分給了她土地的毛主席啊,這就是讓她擺脫了舊社會的枷鎖的毛主席啊!她的聲音變得更加高亢,激動地問候道:“毛主席您來了啊!斯大林來了沒有哇?!”
這句話,把毛主席和身邊的工作人員都逗笑了,也把大家都情緒推向了高潮。毛主席的身旁羅瑞卿笑著說:“哈,這位老太太還真有點國際主義精神哩~”
在告別了老婦人之后,大家繼續(xù)往回走,他們一路上一直都在討論著這位可愛的老太太。她那極富感染力的聲音,也一直在他們的耳朵里回蕩。沒想到,即使是在這偏僻的小山村里,毛主席跟斯大林的名字也是婦孺皆知啊。
這就是偉大的毛主席啊,他不光如斯諾所說“有農民的個人習慣”,他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個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中的一份子。
作為一個農民,毛主席表現(xiàn)出了中國農民的生活習慣和中華民族的美德,在物質上厭惡奢華,提倡節(jié)儉,刻苦耐勞,而且富有反抗精神。
正是由于毛主席這一農民的身份,他才能跟中國普遍的勞苦大眾感同身受,尤其是能感受農民的迫切要求。而正是這種感同身受,才令他推動著人民不斷地往前進步,并且給中國帶來了勃勃生機。
毛主席是中華民族和人類的一代偉人,他是中華民族永遠不朽的勇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